“丝路”文物保护的“西进”与“出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丝路”文物保护的“西进”与“出海”
2010年03月30日 15:1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因地制宜:“丝路”文物保护的“西进”与“出海”

  交河故城辉映唐时风华,“南海I号”探秘宋元奇珍……近年来,西部边疆、南部海疆等地区文保工作的重大进展成为国家文保事业的突出亮点,但这些地区文保人才匮乏、出土文物流失等现象也极为突出。尤其是近日广东省政府正在编制“南海I号”发掘方案,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南海I号”量身定做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去年年底开放,更是引发业内人士呼吁社会对考古与文物保护事业中的“西进”与水下领域的再探讨与持续关注。

  “丝路”遗产类型多样

  我国有辽阔的边疆地区,其中陆疆边境省份8个,陆地边境线20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在西北地区和南中国海地区留下了两条“丝路”的诸多历史遗迹。两条“丝路”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做好对它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国家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介绍,“丝路”文化遗产主要包括3种类型:第一类是见证国家统一和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有效管理的文化遗产,例如见证了汉、晋、西夏、元等王朝管理西北边境军地事务的居延遗址、唐安西都护府旧址交河故城、见证中国古代居民经营西沙群岛的甘泉岛唐宋居民遗址等;第二类是见证民族团结的边疆文化遗产,例如昭君墓、高句丽城址、渤海国遗址等;第三类则是见证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文化遗产,例如楼兰古城、敦煌莫高窟、“南海I号”沉船遗址等。

  “南海I号”的惊艳出水曾让不少民众对中国水下考古的能力感叹不已,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近些年中国水下考古的丰硕成果。海南省副省长林方略说,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航海历史悠久,对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举世闻名,据估计南海海域遗存有2000艘以上古代沉船;仅海南省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调查发现各类遗存40多处。单霁翔说,“十一五”期间,国家文物行政部门组织编写了《“十一五”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已陆续开展了西沙水下考古工作,并把建立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和西沙水下考古工作站列为规划的重要内容。2007年和2008年,国家先后两次组织对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开展以来,筹备充分、实施严谨的一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实践,出水文物逾万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2009年5月在西沙群岛海域进行的水下文物普查工作,行程约600海里,调查海域面积近7100平方公里,新发现水下文化遗存的重要地点11处。2009年9月,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目前,西沙群岛海域已发现水下文化遗存重要地点50余处,其中北礁沉船遗址、甘泉岛遗址已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遗存,也是我国各族民众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和宝贵资源。国家博物馆顾问夏燕月说,西部省区遗产数量众多、分布地区广泛、保护难度大,需要从基层做起。青海省都兰县文物保护员每天巡山看护文物,每人每年巡查文物点的行程累计至少在500公里以上,他们还每周3次向县级文物管理派出机构报告文物保护状况和安全隐患动态,有效保护了文物安全。近年来,国家文物部门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文物博物馆人才培养力度,连续举办省级和地市级文物博物馆干部和培训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文物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以促进这些地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文物保护尚存隐忧

  水下文物的价格随着在艺术品市场上被不断抬升,受到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国内外盗捞、走私水下文物的活动更为猖獗。单霁翔举例说,由于西沙群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数量大、分布范围广且远离大陆,缺乏必要的巡查和监管条件,盗捞水下文物的情况十分严重,极大地威胁着我国水下文化遗产的安全。

  而西部陆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队伍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其中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自治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6%,但是以上5个自治区的文物保护机构从业人员,只占全国文物保护机构从业人员总数的6%;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从业人员,只占全国专业技术职务从业人员总数的9%;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只占全国同类人员总数的8%……

  由于缺乏专项财政资金保障等措施,在西部省区重点实施的文物保护员制度的巩固和进一步落实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青海省的许多文物安全工作依靠文物保护员开展,但是文物保护员的生活补助经费得不到保证,工作经费更是空白。文物保护员在巡查文物点时,或徒步,或骑马,或开着自家摩托车前往,通讯设备也只有使用自己的手机,许多巡查工作还需要中途露宿。新疆尼雅遗址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尼雅遗址文物保护员的月补助资金只有30元。如此低水平的待遇,使许多地区的文物保护员队伍缺乏稳定性,人员流失严重;尼雅遗址原有文物保护员3人,现在仅剩下了1人。

  “西进”与“出海”均应因地制宜

  面对种种情况,业内专家表示,加大资金扶持与加强文保人才专业教育是边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政协委员、收藏家郭修圃建议,由国家财政设立文物保护员补助专项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员的生活补助和工作条件改善;一些地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形势严峻,也应当考虑为这些地区的文物保护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单霁翔则提议,在高等院校招生计划中适当提高文物博物馆相关专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招生名额,创造条件扩大这些专业在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招生比例。同时,应当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文物博物馆专业建设。目前,全国文物博物馆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只有极少数高等院校设有文物、考古、博物馆专业,只占设有相关专业的47所高等院校的4%。想要提高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必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资源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而面对南海海域缺乏必要的文物保护专业机构的问题,不少专家建议在海南省设立水下文物保护研究专门机构,加大南海水下考古工作力度,积极保护和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同时建立文物、公安、边防、海监、海军等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安全工作。单霁翔说,开展水下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挖掘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展示本地区独特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例如加大黎族船型屋村寨等保护宣传力度,深入研究、发掘黎族文化,建设反映黎族文化的生态博物馆等。——或许这样,才能使“丝路”文物保护的“西进”与“出海”真正成为全民行动;也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化遗产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作者:孟祥宁 吴月玲 张亚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