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锐:798就是我最大的作品(组图)(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黄锐:798就是我最大的作品(组图)(4)
2010年04月14日 14:29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798艺术区内,观众穿过用皮带装饰的时装设计展厅大门。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土地、房子与艺术

  现在已经是后工业时代了,假如还有废弃的工厂建筑保留在城市里,人们就会发问:“为什么你还在这里?你的成本和产出如何?你的价值,是不是可以让你继续留在这里?”当这些土地和房子到了艺术家手里,艺术家使用它们,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考虑很多物质,所有东西都被商品化,一切都可以交换,我们每日每时都在谈论商品这个字眼而逃脱不掉,艺术家也不例外。当有更大的利益出现时,你凭什么留在这里?所以就会有重重的矛盾出现。

  2007年之后,我就去了高碑店。那边有一些做老家具的工厂要离开,高碑店乡就希望把这块地方开发一下,做成一个美好的城乡接合部,有居住,有商业,有艺术。他们找到了我,我恰好具有这样的经验———商业和艺术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798已经成功,无论如何开发,这里已经成为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不沉的航空母舰了。

  我跟高碑店签了合同,但是折腾了一年,帮他们做了一个计划,房子也装修好了,他们就让我搬走了。因为计划不断在改,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能碰到这种事,所有商品社会的想法,就是商品利益的最大化。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还是需要艺术区呢?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里,需要艺术区这么一种空间状态。对于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来说,有艺术区的存在,也会获得很高的形象分:这证明了你对创造力和自由的容忍度。

  采写/本报记者 武云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区?

  - 争鸣

  798,曾经被黄锐视为一个梦,但是现在,黄锐认为798跟理想已经没有关系了。“798现在虽然保护下来,但是并没有长期居住的艺术家,因为成本提升太快,连一些画廊的生存都吃紧。798迅速变成了2000年左右的纽约SOHO,只是保护了这里的房子,没有保护这里的人。在中国做艺术,不一定非要追求安定。但是,对于北京的大部分艺术家来说,我想他们还是有某种归属感的,不然大家不会跑到北京来。”

  栗宪庭也说过,“798这个艺术链必须存在,它会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商业化对艺术冲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对艺术有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又给艺术家一个出口。”

  现如今,有大约几千位艺术家住在宋庄画家村。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认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区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

  但是黄锐并不看好宋庄,他说:“宋庄太远了,变成一个与世隔绝的状态。我发现很多艺术家去了宋庄以后,创作状态在发生转变,好像躲进小屋成一统了,对城市里发生的各种急迫问题来不及反应,这对艺术家不利。”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浦峰 袁烽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