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短波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文化短波
2010年04月17日 21: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4月17日电 题:中国文化短波

  诺贝尔奖得主受聘闽高校院长

  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闽江学院日前敦聘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出任闽江学院商学院院长。而聘请诺贝尔奖得主出任大学中层行政管理职务,在国内尚属首次。

  自今年1月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与闽江学院签署5亿元捐资助学协议以来,双方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物色优秀商科人才。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就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出任闽江学院商学院院长一职达成协议。闽江学院院长杨斌表示,菲尔普斯教授加盟后,闽江学院将在地方政府和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加紧筹划,在今年启动商学院建设和“闽商试点班”招生。 (张羽 周少锋)

  美籍书画家吴学让作品展首登内地

  87岁高龄的美籍水墨名家吴学让中国水墨展,近日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此展系吴老离乡一甲子后,首次于故土开个展,完整呈现精妙传统笔墨,展出的59幅作品涵盖书、画、篆刻。谈及将上海作为中国内地首展第一站,吴学让说,自己多年来虽活跃于海外,对内地的艺术发展亦十分关注。他看中上海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因此将从这里开始自己在内地的发展。

  据介绍,这次展出的都是吴老的传统水墨画,表现的花鸟草虫宁静悠闲,设色古雅,著名画家陈佩秋评价其“笔趣横生,构图空灵,皆是难得之佳作”。除传统画,吴学让还以书法、金石线条与结构创新国画形式。 (邹瑞玥)

  世界影像博览会向中国伸出橄榄枝

  当中国正在全力宣传上海世博会的时候,德国的科隆也向中国人伸出了橄榄枝。将于今年9月21日至26日在德国科隆举办的2010年世界影像博览会日前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主办方希望借助中国的媒体鼓动更多的中国人前往科隆参观这一全球照相与成像工业领域的顶级博览会。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举办的上一届展会参展商总数和中国参展商的数量都受到影响,但来自中国的观众人数却不断上升。本届博览会预计将有约50个国家的1300多个展商参展,其中大约有90个来自中国大陆。主办方称,目前参加2010年世界影像博览会已成为业内所有顶级公司的重要日程安排。 (王丹鹰)

  木活字印刷技艺活存福建宁化县

  福建是中国古代印刷业的重要区域,重要刻书中心之一。福建省文化厅17日对外透露,日前在客家祖地宁化县发现仍然活存于世的古老“木活字”雕刻印刷技艺。经初步调查,宁化现存的木活字数量超过30万枚。文化厅官员称,福建宁化留存的珍贵濒危的活态木活字刷印术,堪称中国乃至是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

  据透露,福建省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在宁化县采集《客家文化》资源时,发现该县近年来新修的客家族谱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线装工艺。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协助下,采集组在该县城北、淮土乡、曹坊镇等地发现了仍然活存于世的古老木活字雕刻印刷技艺。当地艺匠介绍说,这些木活字既有清代祖传,也有现代新刻。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位民间艺匠都能熟练掌握木活字制作的反字毛笔书写、刻制、拣字、排版、校对、印刷、装帧等印刷技艺,至今仍使用木活字为当地人印制族谱。(张羽)

  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今年七月赴台考察

  应台湾工艺发展协会邀请,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将于今年7月组团赴台湾进行“粤台两地交流”活动。届时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将组织该协会的大师们,携带各自创作的工艺精品到台湾展示和交流。期间,还将与台湾的工艺美术专家学者展开研讨,交流两岸工艺美术行业的品牌策略、市场营销等议题。

  广东工艺美术大师张瑞享称,台湾的工艺美术,既与大陆有着不可分隔的历史渊源关系,也有自身独特的地方特色;既有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类,也有受到西方艺术思潮影响的现代艺术品种。其中,台湾木雕工艺更传袭着早年间度海先民带去的传统技艺,也注入台湾原住民、西洋美学及东洋文化,成为台湾乡土文化艺术的主流。 (陈浩光 李健群)

  广西壮学专家:泰壮语逾六成词汇相通

  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壮族学专家覃学銮日前表示,研究表明壮语和泰语的基本词汇有65%是相通的。

  覃学銮说,泰国和中国广西学者研究认为,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布洛陀。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包括越南的侬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及中国云南的布依族及广西的壮族等。在远古时代,这些民族的居住不分区域和国家,秦汉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民族往西部迁移,在这些民族的民间,都信仰和崇拜布洛陀。据介绍,广西田阳县是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故乡,是壮民族发祥地,众多壮族儿女每年到敢壮山寻根问祖,尤其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数十万群众到敢壮山祭拜先祖。 (蒋雪林)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