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写作成时代晴雨表 网络让文学变了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网络写作成时代晴雨表 网络让文学变了味?
2010年04月30日 11:03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事件回放】盛大文学《201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于4月27日颁布。蓝皮书指出网络文学成为继网络音乐、视频、游戏之后的第四大网络娱乐类应用方式。同期发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则显示,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

  【点评】 未来备受关注,当下饱尝指责;表面新鲜生猛,内在泥沙俱下。这是大家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其实写在网络中与写在纸上并不能影响文学的本质表达。然而每每我们提到网络文学,总会痛心疾首地认为网络让文学变了味,商业会要了文学的命,但其实用全球化的视野看,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适当的商业赋予文学以合理的价值,将是无可阻挡的潮流。正如文学评论家雷达所言,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更高一些,从时代发展和文明发展的高度,从全民文化素质和国家软实力提高的角度,从艺术走向千家万户的角度,从文学再也不是少数精英们专利的角度,来看今天文学的现状,也许更为合理。

  从传统的文学出版需要通过重重审核,到现在的网络写作能够掌握发表主动权,正是这两个巨大的变化,才造就了今日中国网络文学的繁荣。发表和传播的壁垒被打破,让中国的写作者穿越了最困难的规则束缚,而剩下的似乎就是看中国作家如何实现重新定位、找到自己在网络时代的位置。

  “4·14玉树地震”的次日就有网站发布了第一篇以玉树地震为题材的诗歌,随后类似的诗歌越来越多,这让我们自然地想起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情形,短短的十几天,诗词、散文借助各种传媒铺天盖地而来,将迅速发酵的集体痛楚与悲情宣泄无余。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此之后我们的作家并未将个体伤悲转化成集体的灾难记忆。我们常常抱怨,没有与这个时代相称的伟大作品。好的文学应该有能力表现一个民族最富活力的呼吸,有能力传达一个时代最生动、最本质的情绪,但对于什么才是这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显然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我们并不寄希望网络的写作可以带领文学走出边缘,但我们至少可以畅想网络的写作成为这个时代的晴雨表。

  杨雪梅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