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故宫的易培基:提出国宝南迁收到死亡威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守护故宫的易培基:提出国宝南迁收到死亡威胁
2010年05月05日 10:3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易培基:守护故宫

  易培基(1880~1937)湖南善化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

  从民国农矿部部长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只是易培基人生的一小步,但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刚刚萌芽的中国近代博物馆学,却因此迈出了一大步。

  在此之前的500余年里,明清两朝的皇帝和他的家族成员们,在这座面积70余万平方米的皇宫中,统治着整个中国。而在此之后,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像“走在一个小镇上一样”,在这儿悠闲地散步。

  它的称谓,从原本充满威严与神秘感的“紫禁城”,变为了“故宫博物院”,这意味着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开始走上正轨。时人曾这样评论故宫博物院成立的重要性:“吾国博物馆事业,方在萌芽时代。民国以前,无所谓博物馆。有之,自故宫博物院始。”

  毫无疑问,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首任院长,易培基功不可没。从1924年出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开始,这个湖南人的后半生,就与这座特殊的博物馆紧密缠绕。

  他与同仁们起草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并发动党政军要员捐款维修故宫,在陈列展览、藏品保管、建立分类书库、鉴定版本等各个方面,都为后来的中国博物馆事业,立下了一个全新的标杆。

  在此期间,易培基为这个新生的博物馆,立下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严格规矩。他绝不容许工作人员私自出入储藏宝物的房室;院内驻扎的保卫人员,是由中央政府与北京市共同派遣的警察,他们昼夜巡逻,守护各门,并与保管钥匙的院中职员彼此牵制,有报纸称,在易氏的严密安排下,“在故宫盗宝,难于登天”。

  他还陪伴这座博物馆,度过了建馆之后的数次危机。

  1928年,议员经亨颐曾提出议案,称故宫为“天下第一号逆产”,要求将宫殿和宫中收藏的宝物分别拍卖,国会也通过了该项提案。故宫面临着被拍卖分散的危机。易培基上书力陈保存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性,故宫由此逃过一劫。

  1932年,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北平政务会议”对故宫作了3项决议方案,其中第一项是呈请中央拍卖故宫古物,购买飞机500架。又是易培基上下奔走,才否决了该项提案。

  最为惊心动魄的场景发生在1933年,日军已攻占山海关。国难当头,国宝将如何保全?易培基提出将其南迁上海,便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反对者公开表示,要以武力阻止国宝南迁。那段时间里,易培基每日都会收到数封恐吓信件,有些信件中还夹带着手枪子弹。甚至有人传言,将在铁路沿线埋设炸弹,炸毁运送列车。

  如何安全运送文物,易培基可谓绞尽脑汁。他四处寻找良方,并从景德镇运送瓷器中得到启示——将文物用棉花隔开,再放入箱中塞紧。1933年2月5日晚,全北京城进行戒严,易培基身披黑色斗篷,在太和殿前指挥。

  至1933年5月,故宫数十万件文物先后分四批运出北平,在此后长达10年的时间中,这些国宝经过大半个中国,漂流数千里,竟无一件丢失或损坏,堪称世界文物史上的奇迹。易培基当居首功。

  在旁人为数不多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国宝守护者的大致模样。这是个“身材不高,喜穿长衫,戴大框眼镜,性情温和”的学者,他酷爱文物,闲暇之余,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琉璃厂,一呆就是一整天。

  不过,尽管有这样的爱好,但易家并无任何文物藏品。这是这个馆长给自己和部下定下的规矩:人在故宫,身边处处是宝,一定要避嫌。

  他有着当时知识分子的清高劲儿。每年春末夏初,当年慈禧命人栽种的太平花,会在御花园绛雪轩盛开。故宫博物院便发送请帖,邀众理事、军政要人和社会各界名流赴御花园赏花,为的是发动这些名流们为故宫捐款,除此之外的任何时候,任何大人物的来访,都无特别安排接待和陪同参观。

  如今,故宫博物馆每日人流如织,但易培基的身影却日渐模糊。偶尔也会有人想起他,连同他为后世留下的这样一句名言:“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

  记者 林天宏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