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携家颠沛流离 安顿于重庆感慨“谢谢重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丰子恺携家颠沛流离 安顿于重庆感慨“谢谢重庆”
2010年05月10日 09:27 来源:重庆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丰子恺(1898~1975)有一幅名叫《蜀道》的漫画,画中绘大山的一角,陡峭的山坡上有密集的、倾斜的石梯,石梯上有两位力夫抬滑竿,滑竿上有一人舒适地躺着。在滑竿的后边,有一穿着长袍的挑夫,略微躬着身前行。近处为茂密的树林,表示行人已经来到山巅,远处有群山矗立;在群山之上,几只飞鸟正自由地翱翔。画框线中间嵌有“缘缘堂画笺”几字。

  这是一幅地道的巴渝风土民俗画,在重庆读者眼中倍感亲切。同时,这画中情景也正是画家在渝生活的真实写照。“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冬,我曾在蜀道中一个小县城投宿。滑竿夫把我扛进一家旅馆。”“我定于端午后一天出门。坐滑竿上歌乐山,到青木关……”这些句子,见于丰子恺散文,可见滑竿与画家在重庆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丰先生的抗战漫画很多,他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到长寿、涪陵等地举办画展,坐滑竿必不可少,滑竿在那时是主要交通工具。从1942年至1946年,丰子恺夫妇和5个女儿,在重庆住了三年半。具体讲是住在沙坪坝。开初是在江对岸的盘溪国立艺专任教,后因人事矛盾加之不善交际的性情,辞职,卖画为生;自费建竹篾平房,取名“沙坪小屋”。这三年半是逃难以来最安定的一段日子,有叶圣陶、关良、徐悲鸿等贵客登门,必以酒相待。

  丰子恺是个少有的才子,漫画家、散文家和音乐教育家。解放后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特别是“丰子恺漫画”,影响了几代人,被称为“中国漫画之父”。怎么回事呢?——1924年,丰子恺第一幅公开发表的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编辑的杂志《我们的七月》上,落款是“子恺漫画”。由此,始有“漫画”一词,漫画这种画种也才在中国流传开来。“丰子恺画画不要脸!”这话突兀,也风趣。丰先生的画注重神态和意韵,画人物往往没画眼睛鼻子。

  “沙坪小屋”十分简陋。“泥墙、泥地,老鼠在里面钻来钻去。虽然跟缘缘堂没法比,但是父亲却很喜欢。”女儿丰一吟还记得当时丰子恺的心情。因为“小屋”是他自己设计的,跟家乡浙江桐庐石门湾的“缘缘堂”一样。缘缘堂古色古香,可惜只存在了6年,战争开始,毁于日军炮火。丰子恺怀着剜心之痛声讨鬼子,画了一幅《还我缘缘堂!》。

  从“缘缘堂”到 “沙坪小屋”,丰子恺携家带口,颠沛流离,过着逃难求生的日子,仅是遵义就卜居4年。直到1942年初冬抵达重庆,才算安顿下来。丰子恺是名人,在重庆的日子是忙碌的,也是愉悦的。转眼间到了1945年,日寇投降。先生激奋地画出重庆城的狂欢情景(《八月十五日夜》)……该是归乡的时候了,1946年4 月,卖掉沙坪坝的房子,举家在储奇门附近暂居等船。即将告别山城,离情别绪中的他画了幅《重庆凯旋路》,并配文字说明:“开窗俯瞰长江,对岸遥望海棠溪,水光山色,悦目赏心。明朗的重庆,不复有警报的哭声,但闻炒米糖开水、盐茶煮鸡蛋的节奏的叫唱。这真是一个可留恋的地方……”行笔到此,他想到被日本人毁掉的缘缘堂,想到全家人一路逃难的辛酸,想到沙坪小屋里酌酒作画的安宁与妻子、女儿的笑容;丰子恺感慨万千,最后落笔四字:“谢谢重庆!”  

  张老侃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