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电影明星?世博会沙特馆让人“叹为观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技术成电影明星?世博会沙特馆让人“叹为观止”
2010年05月11日 11:34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世博园里,争夺眼球互不相让的巨幕和3D、4D电影,引起了参观者特别是影迷们的浓厚兴趣,也再次挑起话题——

  技术成了电影明星?

  15分钟片长,没有明星没有故事,却能让人心甘情愿排队等候两三个小时——上海世博会开幕之后,拥有“世界第一大银幕”的沙特馆,成了众口传说中的“世博第一电影院”和几乎所有参观者“亲眼目睹”的期待。而黑暗中爆发出的一阵阵集体惊叫,为影片效果打出高分。上周四,因为画面上出现一个黑点,沙特馆的巨幕电影首次在工作状态下重启,令懂点门道的影迷们大为吃惊的是,系统重启时间竟不到30秒!使得这次“意外”更像一个为炫耀技术快速进步而策划的广告。

  几个月前,《阿凡达》把3D和IMAX巨幕从电影圈的技术概念变成了全民话题;几个月后,3D和巨幕技术成了世博会最受关注的内容载体和表现手段。“世博‘尾文字D’大片攻略”是网上转帖率最高的游园指南之一。

  叹为观止

  世博会沙特馆,很多人最津津乐道的是那块全球最大的电影银幕。长91米、宽47米、近20米高的沙特馆,把大部分内墙整合成了一个1600平方米的巨大银幕。和普通影院银幕的横平竖直不同,它从观众脚下一直延展到头顶之上,呈半球形曲面,就像将近4个标准篮球场被折弯后贴在墙上、地板和天花板上。

  观众进入沙特馆,在盘山公路似的螺旋坡道上越走越高,经过三四圈后进入影院,踏上一条传送带。这条传送带沿着半球形银幕的弧度,也形成一道圆弧,托着观众仿佛“悬在半空”,移动间,无论抬头低头左看右看,都是影像。观众时而恍若鸟瞰城市,脚下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头顶是明亮的天空;时而如“潜入”水中,身边穿梭着五颜六色的游鱼;几段电脑制作的动画,又让观众仿佛置身万花筒中,颜色形状瞬息万变的几何图形,最终化作宇宙星辰。15分钟左右的片子没有剧情也没有演员,依旧让人“叹为观止”。

  有意思的是,因为投影出的画面上意外冒出一个小黑点,技术人员在6日的放映接近尾声时,决定重启系统。这是正式开馆以来的第一次重启。令人惊讶的是,整套系统完成重启的时间不到30秒;而此前《阿凡达》放映时,因为机器“过热”黑屏了将近20分钟。

  “一般的巨幕IMAX系统,预热时间就需要约45分钟。”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聂伟说,巨幕系统已经是电影技术迷也就是所谓“奇客”讨论的热点,沙特馆成为世博园的热门,印证了影迷和“奇客”们的电影技术“饥渴”。他介绍说,巨幕放映系统的工作环境温度不能超过25℃,系统中仅IMAX胶片版电影拷贝重量将近250公斤,IMAX3D版则重达半吨。系统设备中为增加亮度的一只6千瓦特制灯泡,寿命约800小时,市场价1万美元左右,每小时一个灯泡的折旧费,就将近13美元——“整个巨幕系统,运行条件可以用苛刻形容,加上它超强的表现力,技术本身就成了电影明星。”

  “热恋”之后

  在沙特馆用“全球最大”制造热点的同时,其他馆的巨幕电影和3D、4D等电影,也成为不可错过的风景。

  国家电网馆的“魔方”大屏,显示总面积超过11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日本国家馆中,3台152英寸的电视机,组成了长达10米的高清电视墙。南非国家馆则用软显示屏构成一面弧形显示墙,计划在不久后的足球世界杯期间直播赛事。

  屏幕革新的同时,“尾文字D”电影也在打擂台,不仅3D,4D也结队登上舞台。3D靠增加深度感使二维画面立体化,4D则针对人的触觉、嗅觉等非视听感官做文章,增加新的“感觉维度”。安哥拉馆的4D电影,在立体画面之外,借助座椅上的小小机关,模拟影片中的环境,营造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安哥拉原野上,大象“走近”观众,还甩鼻子表示友好——它沉重的脚步“震”得座椅颠簸,象鼻呼出的“气”吹在了你脸上。海滨游乐场,好客的安哥拉人向观众泼海水,也会“飞溅”到你脸上。冰岛馆里,参观者能闻到当地特有的花香,还能体会那儿的凉爽。

  “技术是个电影明星,不过现在还无法独当一面。”聂伟在看过世博园不少场馆的影片后说,技术壁垒还存在。比如在中国省区市联合馆中,一部全电脑绘制的形象宣传片,用3D形式投影在360度的环形银幕上,但立体效果还不够完美,甚至同一条字幕中,两端的字有立体效果,中间的字却一团模糊。

  就像“真人版”电影明星一样,巨幕和3D、4D技术,也将面临观众对实力派或偶像派的选择。愿意在沙特馆门前排队两三个小时等待的不少影迷,迷恋技术本身;而更多的人,则在期待高新技术转化为更好更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本报记者 王磊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