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沐爱县衙署:川南古民居的见证者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四川宜宾沐爱县衙署:川南古民居的见证者
2010年05月11日 21: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县衙全貌。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成都5月11日电 (何川 罗强)走进四川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道路两旁尚存的古建筑,都带着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无论是奔跑在狭窄街道的孩童,还是坐在摇椅上抽烟的大爷,似乎都沐浴在文化的阳光下,看起来是那样的祥和与雅淡,踏进县衙署,仿佛回到那种土色土香的农村生活,让人流连忘返。

  于1942年开始动工,经过长达6年时间修建完成的沐爱县衙署,坐落在筠连县沐爱镇荷花社区,整座建筑均为木质结构,设计装饰完全体现了当年川南古民居的特色,对研究沐爱镇文史发展、民风民俗及民国地方建筑有一定的价值。

  整座建筑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约为2380平方米,修建于明国三十一年,即1942年,整个设计为木构穿斗、单檐悬山式,小青瓦屋面,分别由前堂、后堂、下厅、廊房、围墙、大门组合而成四合院,前后堂分别为7间,相距6米,设计相似,左右厢房各4间,另有厨、厕、储物共6间,瓣后搭牵用四柱,面阔八柱,进深12.5米,通高6.5米,台基高1米,设有三级阶梯,院坝内设有凉亭、天井,和电影《抓壮丁》中的李公馆极其相似。随着年代的推移,大门和围墙已经荡然无存,木质墙体也开始出现虫蛀现象,部分墙体已被人们用砖加以补修,曾经的威严已不复存在,是2009年筠连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增的428文物处之一。

  筠连县文化馆办公室副主任刘良坤告诉记者,据当地老人介绍,此建筑原本并非县衙,而是当地一位黄姓地主修建,1942年动工,经过6年时间终于竣工,但是,还未搬入新家,便被民国政府征用作为县衙。此间,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小插曲,据说,当年黄姓地主要准备修建公馆时,便找来当地的风水先生,这位风水先生就为他选中了此地,但是,修建好后的公馆却是为他人制作的“嫁衣”,真是“鸠占鹊巢”。于是,黄姓地主气愤地去找风水先生“算账”,从此以后,便不再有任何关于这位风水先生的消息,有的人说这位风水先生已经游走他乡,又有的人说他尸埋黄土。这些都是后人的猜想,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

  被征收后的公馆,很快地就被改做了县衙,还修建了监狱,解放后,又被作为了地方政府,即筠连县四区区公所,于是,监狱便相应地被拆除了,在此基础上还修建了民居,几经波折,如今已成为沐爱镇荷花社区的办公场所和外来人口的安置点。

  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它虽然失去了以往的光彩,但它却被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没有太多的修葺,只有院坝内被人们用混凝土掩去了昨日的沧桑,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曾经来此考察时,就感叹到:“这是现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最具川南民居特色的建筑。”筠连县文化馆馆长介绍到:“此建筑对我们了解历史、当地的民风民俗有很大的帮助,是川南古民居的代表。”自去年申报国家不可移动文物通过四川省审批后,筠连县将大力对此恢复原貌,进行更好的保护。(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