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徐之交”的启迪:全球化时代需“跨文化情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利徐之交”的启迪:全球化时代需“跨文化情谊”
2010年05月14日 09:3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400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利玛窦来到中国,与上海籍士大夫徐光启合作,将西方的科学、几何、历法、天文、地理、水利等知识译介进入中国社会。他主持绘制的 《坤舆万国全图》,首次带来了 “万国”概念。

  今年5月11日,是利玛窦逝世400周年,也正值上海世博会举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成立 “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简称 “利徐学社”),并以 “东道主”之名,发起 “文明对话与全球挑战”国际论坛,以“文明对话”作主题,传递出当代学者对人类未来的关切。

  主持人:上海是徐光启的故乡。至今,黄浦区老城厢中的乔家路上还保留着他的故居。而本次大会,特别选择了在利玛窦逝世400周年的日子召开。时至今日,利玛窦和徐光启之间的这段“佳话”还能带给我们什么启迪?

  米歇尔·康德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

  虽然岁月斗转星移,但400年后的今天,这两位先驱者交汇的生命仍然意义重大。

  要评价这两位的交流成果,当然有无数事例,比如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几何原本》的翻译。但我认为,最值得今天的我们去铭记的,是两位的合作,真正将一种学术层面的交流带进了友谊的境地——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跨文化的情谊”。在科学研究与人类对各种文明的探寻中,个人的努力确实重要,但友谊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当今,研究成果更是需要通过群策群力来完成。

  400多年前,利玛窦开启了徐光启的新视野。然而,我们必须说,若没有徐光启的展臂欢迎、研究热情、有疑必问,为利玛窦解释中国人的思考模式,并指出文化珍宝何在,亦无法造就史上的利玛窦。所以,这个纪念日,包括我们“利徐学社”的成立,不但帮助我们思考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所扮演的角色,而且敦促着我们进一步思索:在当今的年代,如何拓展别具意义的文化交流。

  王生洪(复旦大学前校长、教授):当我们今天在此追忆这两位文化先驱时,亦不应忘却利玛窦身上一些珍贵的细节。比如,只身来华之初,利玛窦为了更好地尊重中国习俗,他削发、穿僧装,自称僧人,并称自己的居所为“仙花寺”。后来,随着他对中国国情的逐步了解,他认识到,要进入中国的上层社会,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可,首先要成为儒者。于是他又蓄须留发,改穿儒服,熟读、研究儒家经典,后来被称为“西儒”。也就是说,作为一位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努力做到了“到了中国,成为中国人”。利玛窦之所以能被中国社会接受,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同其十分尊重中国的文化和国家的尊严不无关系。

  主持人:在我们今天身处的这个全球化年代,沟通似乎轻而易举,但这并不直接意味着高质量的跨文化交流。这背后的关键何在?

  米歇尔·康德苏:学习与沟通的快捷方式,有时反而会伤及交流的质量,甚至会造成双方的误读。这正是今天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正在遭遇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利玛窦与徐光启的例子仍值得今日的我们效法:友谊是对话的起点与果实,但对话必须建立在追寻真理与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能滋养这种精神,并严守平等的伙伴关系,我们将无法面对形塑我们共同命运的挑战。

  主持人:当前,全球面临的各种问题复杂且纵横交错,您曾把这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比作“海格力斯与七头蛇怪之间的较量”。

  米歇尔·康德苏:希腊神话中的海格力斯必须完成十二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与蛇怪对战。最常见的版本说,这个七头蛇怪的头被砍了之后,还会一个个长回去。也就是说,如果海格力斯分别砍下其中的某一个,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所以,他必须一次砍下七个蛇头,才能战胜蛇怪。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将正在面对与处理的问题视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

  当前,无论是挽救遭破坏的生态环境、重塑国际金融体系,还是管理日益丧失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应对结构性贫困、族群紧张,以及世界治理的革新……其根源,都来自大环境的整个体系。当然,对于每一个个别的危机,我们必须提出并采用技术性的解决方案,但如果我们忽略危机与危机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以为已解决的问题,将以更剧烈的方式席卷而来。

  主持人:一段时间以来,人类已经能以国际社会为群体框架作出反省。但对“以创造性方式应对全球挑战”的呼声未曾停歇。我们该如何来推动该领域的进展?

  米歇尔·康德苏:目前最重要的工程,可能在于如何在我们的心志与行为中展现“全球价值观”:我们必须强调共享的重要性,感觉到全球共通的命运所在,必须重视长期而非短期的利益。 “建立一个新的经济模式”这样的技术性改革,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必须与长期的精神革新携手并进。

  主持人:这是否就对培养人们的分辨能力与伦理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这就要求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学者担负起自己的教育职责来,并通过对话,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不同种族、民族、宗教信仰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思想的形式,回答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大问题。

  我相信,人类各民族只有坐下来,对话而不是对抗,交流而不是自闭,融合而不是孤立,才能解决一些前人所没有遇到的问题。在上海举办世博会期间,大家从世界各地赶来,济济一堂,谈论“文明对话”这一议题,使我们觉得,“天下一家”不仅仅是一个梦想,而且,也是一个可以一步步实践的理想。 (本报记者 柳 森 整理)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