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青年非遗传承人:创新不能丢本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7日 11: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庆阳香包刺绣、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白族扎染……10月15-17日,以“新生活·新传承”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黄山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共计200余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400余位传承人创作的1500余件(套)精品参展。

  【解说】“80后”的刘洁是来自湖北的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就对工艺美术非常感兴趣。19岁那年北漂,在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面塑,从此沉迷其中。此后,他开始拜师学艺,在面塑的路上不断钻研。

  【同期】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 刘洁

  这是我们湖北省的非遗项目,就是武汉面塑。其实面塑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创作的内容和题材,主要都是以我们荆楚文化的一些历史典故、历史名人,还有一些民间故事为主,像我今天这里带过来的就有我们这个西楚霸王项羽,还有昭君出塞,包括这个关公五虎将之类的。

  【解说】刘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艺术形式也是五彩纷呈。在黄山举行的中国非遗展,不仅是各项非遗的展示和宣传,更是各地传统文化的交流,此次来参加非遗展的目的就是推广武汉面塑技艺,增加人们对面塑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同期】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 刘洁

  年轻人在传承我们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个过程当中,首先我们做到第一点应该是要把你传承的这门技艺,就是一定要原汁原味的去了解,去传承下来,然后你要创新,要发展,我觉得这个社会在发展,这是必经之路,但是我们一定不能把根本丢了,就是你不能偏离了你的方向,起码你的东西做出来以后,能够得到更多的这个认可,得到更多的一个关注,这样你传承这门技艺才会走得更远。

  【解说】安徽砀山素有“世界梨都”之美誉,同时也是“中国唢呐之乡”,“80后”的侯曼从十岁起就跟父亲学习唢呐演奏,家里的爷爷、叔伯、兄弟姐妹都从事与唢呐相关的工作。此次在传统戏剧及民歌展演中带来了砀山群众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的《金色梨乡》。

  【同期】砀山唢呐表演者 侯曼

  唢呐在我们(砀山)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年轻人吧,然后就是把我们老一辈儿的这个唢呐(表演)传承下去,也是我们年轻人的一个义务,一个责任。

  【解说】据了解,本届非遗大展活动由革命老区非遗展、长三角地区非遗展、安徽省博物馆联盟文创产品展、中国八大菜系展、全国旅游商品大赛安徽获奖精品展等五大展区和安徽省传统戏剧及民歌展演组成。以“动态”展演的方式,与现场传统技艺“静态”展陈相结合,营造热烈、祥和的氛围。

  刘鸿鹤 樊成柱 安徽黄山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