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本溪转型“三都”城市: 不再只吃“钢铁饭”

2011年09月26日 17: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溪转型“三都”城市:不再只吃“钢铁饭”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9月26日电 日前,“2011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辽宁行”采访考察团抵达山城本溪,九月的本溪秋高气爽、风景如画。考察团成员们在参观考察了本溪药都和本溪水洞之后,无不感叹山城本溪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溪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本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盖成立向记者介绍了本溪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

  盖成立介绍了本溪“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思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000亿元。在全省,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前六位;在全国地级市,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由现在第147位向百强迈进。

  “十二五”期间,本溪的城市发展目标宜居宜业宜游,重点建设“三都五城”。即钢铁之都、中国药都和枫叶之都,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在经济工作方面,突出培育发展钢铁及深加工、生物医药和现代旅游三大主导产业。两县县域经济重点抓好工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和县城建设三个重点。四个城区重点发展工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

  盖成立详细介绍了“药都”建设。2008年初,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决策。2010年1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经过三年多的创新创业,在沈阳与本溪两座城市的节点上,迅速崛起了一个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商贸物流、研发教育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成为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面旗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的评价是:你们改变了本溪经济发展的历史,创造了中国医药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药都规划用地面积205平方公里,主要有三个功能分区,即88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产业园、45平方公里的医疗器械产业园和72平方公里的健康服务产业园。产业规模1000亿元,容纳人口100万。药都主要有三个内涵特征:一是形成涵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高端化药、保健品、健康服务全领域、高密度、大规模、专业化的产业集群。企业数量、产业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截至目前,共引进和集聚了近300个医药项目,投资总额670亿元,积蓄产能超千亿元。二是形成医药企业、研发、孵化、中试、临床、教育、培训等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国内一流、世界先进。近10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投入使用,建成了大型仪器等19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各类人才770人。引进落地25家研发机构。在研新药122个。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学院等6所大学入驻。三是形成以生物医药为产业支撑,以生态健康为建设理念的现代化沈溪新城。“药”是产业,“都”是城市,产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双轮驱动、同步建设。

  目前,沈溪新城已完成城市初步设计,发展目标是:构建生态、健康、宜居的新城市。城市规模是:辖区面积20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容纳人口100万,经济总量超1000亿元。城市建设规划构想是:“一心、两带、三区”。“一心”,即本溪新的行政中心。“两带”,即在沈本干线交通带两侧形成沈本产业经济带,沿沙河打造十里水街城市景观带。“三区”,即“日月岛中央文化区、双十谷现代产业区、木兰湾健康休闲区”。目前,沈溪新城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先后与香港世贸、香港俊安等知名企业签订合同3项、总投资22亿元,外资额4.8亿美元。另有意向协议28个,协议外资额28.6亿美元。

  本溪还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保护开发山水资源、森林资源、地质资源、历史资源、宗教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工业文化资源,形成本溪旅游产业的集群效应。本溪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本溪水洞温泉度假区,园区由水洞景区和温泉寺景区两部分组成,其中,温泉寺景区的核心部分温泉小镇被市政府确定为度假区开发建设的起步区。度假区将投入500亿元精心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乐养生、山地运动、商务会议、宗教文化于一体的东北亚休闲度假基地。同步开发建设关门山汤沟、铁刹山、桓龙湖五女山、大川温泉、财神庙等五个旅游产业度假区。建设以葡萄酒酒庄群、农家乐山庄群为主的100个旅游度假山庄,建成营业收入500亿元的旅游产业度假产业集群,旅游总投资五年累计要达到1000亿元,旅游总收入五年后要达到1000亿元。目前,总投资80亿元的温泉寺健康养生小镇等4个项目入驻水洞温泉度假区,铁刹山、关门山景区基础设施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辽宁汤沟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发项目即将启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