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小学期”在中国高校水土不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美国制造“小学期”在中国高校水土不服

2010年08月07日 09:48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时近立秋,中国人民大学2008级学生小陈终于开始享受惬意的暑假生活了,在此之前,他一直在人大开设的暑期学校(俗称“小学期”)上课。至今,他的朋友还津津乐道于他在小学期开始之初的“人人网”主页状态:“世界杯的尾声伴随着小学期的开始。我美好的暑假啊,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小学期是我国高校向美国学习的产物。一些大学对这个为期只有短短一月左右的新生事物寄予厚望,期待它能承担起众多沉重的使命。正如有的高校在其官方网站上雄心勃勃地表示,开办小学期是为了“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国际性”。

  然而,这些高校想通过“小学期”这一渠道走向国际化的道路,看上去仍然很漫长。首先,在很多学生眼里,“小学期”和平常的“大学期”并没什么两样。

  如果大小学期的差别只是时间,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2004年6月,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出小学期,希望与国际接轨。当时,主管教学的林建华副校长曾邀请20多名学生代表畅谈“小学期”和其他教学改革问题,他透露学校开设“小学期”的基本想法,就是希望利用暑期给同学们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向社会贡献出北大的优秀教育资源。

  但在6年后的今天,北大校方的这个“基本想法”似乎并未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面对记者提出的“为什么选读小学期”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个接受采访的北大学生首先想到的理由都是“凑学分”。这些同学声称只是为了缓解正常学期的学习压力,决定把一些学分“匀到假期去”,以获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小学期变成凑学分工具,显然有违北大校方的初衷。

  赵华是北大中文系大二的学生,正在为本科毕业后出国而努力。这个暑假他因为要上GRE班强化英语,便“顺便上一下小学期”。赵华坦率地表示:对小学期里“随便选的课,不期待有什么收获,学分挣到了就行”。

  记者在北京三所高校中采访发现,学生们对小学期的不满,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8级的胡兵称自己“已经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地度过了大半个月”。他说,由于小学期的课程设置和平时基本没有差别,授课方式也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多数同学对暑期学校的课程并无新鲜感。

  在与北京大学一条马路之隔的清华大学,不少接受采访的同学表示在小学期里的收获其实“挺水的”,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在该校基础科学班本科二年级的王月眼里,“小学期就跟假期差不多,听听课抄抄作业,打打游戏睡睡觉,其他时间陪陪女朋友,混过去就放假了”。有人甚至还抱怨,小学期占去了暑假的一半时间,导致自己没有机会出去实习。

  很多同学都表示,如果小学期和大学期的差别只在于时间上的缩减,授课方式没有新意的话,它就会成为学生们的负担。

  在清华大学一间堆满了汽车零件的教室里,汽车工程系的仇斌老师告诉记者,21年前,当他还是一名本科生的时候,就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暑期学校,在闷热的教室里学习BASIC语言,“听教授讲着基本听不懂的内容,想着其他学校的同学都已经在享受清闲的暑假,感觉比较痛苦”。如今,他成了老师,就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在小学期里重蹈老师的覆辙。

  “我不要求考试,主要是弥补同学们平时课堂实践的不足。”他指了指教室里堆放的零件说,“我会辅导大家如何装配汽车零件、拆装发动机等,并以小组形式上交作业或者参与答辩。”这门课程较强的操作性调动起了学生们在暑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还是和平常一样,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小学期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就无法达到。”仇老师说。

  学校的“国际化”追求遭遇学生的应试惯性

  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参与为期一个月的小学期、聘请国外大学教师授课及全英文的授课方式,这是多数开设小学期的高校彰显其国际化的标志,但记者发现,学生其实更关注“考不考试,作业多不多,要交几篇论文”,这是他们在选课时的主要标准。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得过了考试。”北京大学法学系的小陶告诉记者,“可能是观念还没转过来,遇到不好过的课程就想着怎么能通过,如果考试太好过,大家就又没了积极性。”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表示“能理解学校煞费苦心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但说起看似国际化的小学期遭遇应试教育模式的现实,却也很无奈。“总得先把作业做了,考试过了,其他的有时间再说。”

  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李老师,此次受邀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互动广告研究课程。“上我的课不用考试。”他说,“我就像一个导游,带领大家乘坐巴塞罗那的观光巴士,任何一位学生都是车上的乘客,当他们想下车在自己感兴趣的景点走走时,我再给他们做详细的解释,引导他们深入游览。”

  这名“导游”在前几节课,向学生们展示了许多他们在国内不曾见过的广告学前沿案例及研究思路,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关方向和领域,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作深入的研究,最后提交论文。

  最后两节课,李老师坐在学校的咖啡屋里,一对一地与上交了论文的同学进行交流。“我点评他们的论文,但其实还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像朋友一样聊天,这样我可以知道他们真实的想法”。李老师说,“和平常一样的课堂,很难抓住学生的心。我们希望在不给同学们过多压力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拥有自己的研究成果。”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戴维·贾斯珀教授,此次在人大的暑期学校里为40名大学生讲授《西方文化概论》。这位对《圣经》有很深造诣的教授评价他的这些中国学生“都很勤奋”,每天都会认真地完成课程规定的阅读任务。但他也坦率而委婉地提出了批评。“他们都很努力,但是有时候太努力了,比较缺少批判性思维。”戴维·贾斯珀教授说,“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提出不同于我的意见,与我进行争论,也许中国学生比较含蓄,他们很少会这样。”戴维·贾斯珀先生可能不了解,中国高校的众多老师在课堂里并不鼓励这种争辩,他们无法帮助自己的学生培养起这样的学习习惯。

  虽然最初对“小学期”有抵触情绪,但26天的课上完后,人大的小陈和他的同学都承认感受到了国外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独特的授课模式,只是“如果将这种方式也融入平时的教学中,才是让我们真正变成国际化人才的最佳方式吧”。(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学生为化名) 实习生 许又心 本报记者 李斌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