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成人"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大学应重精神成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精神成人"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大学应重精神成长
2009年03月23日 17:4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大学应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 李群

  大学毕业生踏入求职路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凸现出大学生的人格健全的重要性、情商的决定性作用。那么,今天大学生的精神发育成熟吗?大学教育对他们的精神成长能起作用吗?大学教育究竟能带给他们什么?

  动力缺失型学生值得关注

  笔者从2003年来对本院每年入学的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并结合其他大学对新生的调查,以及笔者对学生的作品分析和个别访谈,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是成长中的困惑和来到新环境中的暂时不适应,其中自卑、焦虑、强迫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不过,有一类大学生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有很多不良表现。调查显示出,30%左右的大学生“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对人生观等问题没有认真思考过”;40%左右的大学生“缺乏耐力”、“缺乏自信”、“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总的来说,至少有30%左右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和乐趣。

  大学生的动力缺失有以下几种表现:无所事事、沉迷网络游戏、整日昏睡、通过谈恋爱来解闷、不屑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任何活动、经常无故缺课、旷课、酗酒等,概括地说就是“三无”:未来无目标,学习无动力,生活无乐趣。消极、悲观、过于依赖,是目前大学生容易产生抑郁倾向的基本特点,其根本原因在于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没有生活的乐趣。这类动力缺失型“三无”大学生是值得重视的大学生人群。

  “三无”大学生的精神缺失,其重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人生目标的短浅和功利;二是大学教育的人文缺失,没能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精神支撑。

  “精神成人”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我国有学者指出,一个年满18岁的大学生,从生物学和法学层面讲算是长大成人,但如果面对多元文化选择,到毕业时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抉择承担力,就不能算作精神成人。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首先表现在已具备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有较好的诚信力,对人类有普遍的爱心、正直心,有良好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并已经内化为品格的文明的行为方式。

  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其次表现在对自己和自己面临的外部世界有一个清醒、客观、全面的认识;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有自己独立的、稳定的、比较完善的价值判断标准,不盲从,也不自我封闭,对自己负责,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的精神成人,还表现在面对纷繁的社会环境和内心矛盾,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有抗拒诱惑的能力,有不断进取的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学习能力。

  总之,一个在精神上完全成熟的个体,应该是具备了人道主义精神、民主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精神的人,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和促进这些20岁左右的青年在精神上成人。

  人文教育促进精神成长

  反观今天我国的很多高校,几乎成了学生就业前的岗前培训或考研辅导班。如果说高考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考研和就业则是大学教育的指挥棒。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大学=文凭=就业,学习被简化为文凭,学习的目标是找到工作而不是获得智慧。由于现在的大学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各种学科很容易让人们专注于具体的细节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人生意义。

  大学教育,比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并热爱真理和智慧。大学的人文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脚下的路,还要让他们抬起头来,关注远方的天空,关注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只有他们真正在精神上成人了,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幸福和快乐,也才能维护和促进社会真正的和谐发展。

  大学的人文教育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实施,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采取的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通识类课程。然而,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体系今天来看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改革方案也是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具体而言,这一核心课程改革有四大目标:培养全球性的公民;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品,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这四大目标,则以核心课程的方式显示出来。所谓核心课程,是所有本科生都必须修的基础课,也就是通才教育的主干。与现有的核心课程相比,这一新核心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领域,而淡化在某一具体题目上的深度。换句话说,就是求广不求深。这里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大学要为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作实际的准备,而不仅仅是提供专业知识。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