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含量低 大学生专利如何走出“沉睡”状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技术含量低 大学生专利如何走出“沉睡”状态?
2009年04月15日 11:4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创造就业和创业机会的寥寥无几 转化为生产力的更是屈指可数

  赵法灿是山东建筑大学一名面部受损的大四学生,他靠自己的5项专利发明如愿找到了工作,专利为他就业助了“一臂之力”。但记者也了解到,“借力”专利来创业和就业的大学生寥寥无几,转化为生产力的专利也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专利依然只是一张薄薄的证书,“沉睡”是其常态。

  大学生“发明家”三项专利不了了之

  山东建筑大学学生肖兴霖、王海平共同发明了“热再生砂”技术,该成果可用于铸造业,曾在2004年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热再生砂”技术利用高温环境将树脂和砂分离,分离出来的砂分布更加均匀有型,有利于提高铸件质量,还可循环利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据肖兴霖介绍,这一成果得到了有关专家认可,但目前除几家小企业试用外,没有一家大企业对它感兴趣。

  2005级自动化专业的王顺钦是济南大学校园里有名的“发明家”。他曾一天收到国家知识产权总局邮寄来的3项专利证书:“自止式太阳能热水器水量表”、“档杆排水的洗刷池”和“机械升降转椅”。

  根据规定,提供理论设计方案就可以申请专利技术。王顺钦的3项专利全部是理论设计方案。他收到专利证书后,曾有公司来信要合作,但后来不了了之。王顺钦说自己获得专利后,茫然多于高兴,他一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记者从山东省知识产权局了解到,2008年,山东高校申请专利共1448项,其中包括发明、外观、实用新型的专利项目,尽管高校专利发明申请量在增长,但专利应用情况普遍不佳。

  据山东建筑大学团委书记龙希利介绍,因学科设置等原因,学校发明专利申请量一直不少,平均每年约有一二百项专利申请,但每年专利转化率还不到 10%。难以走出书橱,走出校园,处于沉睡状态,成了大学生专利的“常态”。也有学生表示,过低的投入回报比,加上高昂的专利申请和维持费,也让不少大学生“发明家”认为专利申请得不偿失,从而大大挫伤积极性。

  “技术含量低,走向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

  “作为发明者,我当然希望拿到国家专利证书,但更希望看到自己的发明成果能转化成生产力,能创造经济效益。”这种期望的心态在很多大学生专利发明人那里普遍存在,但记者了解到,除了专利本身的原因之外,企业、市场、资金、体制等诸多复杂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专利发明难以实现转化。

  “大学生专利转化为成熟的商品还有很远一段距离。”山东省知识产权局研究员潘志华博士介绍说,“大学生申请的专利多数来源于书本和生活,市场认可度有限,以外观和实用新型的专利居多,发明创造专利少,这些专利相对来说技术含量低,在具体技术规范上有差距,走向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

  济南力诺瑞特太阳能有关负责人也认为,专利技术的转化是一种科技风险投资,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多停留在实验室里,理论上也许很正确,技术上也确实有所改进,但大学生专利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还不够,往往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企业要将发明者手中的专利转化为经济效益,还需要各种技术组装配套、研发相关工艺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些存在着风险的环节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让“转化”夭折,一般说来,企业不愿意贸然花钱买个“未知数”。同时,大学生专利缺少宣传推广的平台,大学生获得专利后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转化,而企业也不了解高校中的专利项目,相互之间信息阻隔,导致一些好的专利项目不能及时转化。

  促进专利与企业对接提高专利转化率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刘琰认为,凝聚大学生发明者心血的专利被闲置,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学校不但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发明,在大学生专利转化方面也应有所作为,不少学校只关心如何帮助学生把奇思妙想变成证书,至于成果转化问题则极少关注。学校要引导学生加强前期的市场调研,注重创新性、适用性,研究发明一些能够适应市场的专利,避免做无用功。

  龙希利认为,大学生专利转化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扶持,政府或相关机构应针对大学生专利进行有效评估,定期举办专门的大学生专利与自主创新推介会,构建一个平台,帮助学生和企业打交道;对大学生专利引进风险投资,帮助学生自主创业或就业。

  据了解,从2006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实施《全国专利技术转化交易平台计划》,目前全国已经有39个城市成立了转化交易中心。这为大学生专利发明者、中小企业及中小投资人搭建了一个公益性的交易平台。据潘志华介绍,为了提高专利转化率,山东正在筹建5个专利技术产品中心,并在网上开辟交易网,促进专利项目与企业形成对接,提高专利转化率,这对大学生专利发明也是个利好消息。-本报记者 宋全政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