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加大依然门庭冷落 学校图书馆须有新招(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投入加大依然门庭冷落 学校图书馆须有新招(图)
2009年04月30日 16:53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青岛市李沧区浮山路小学充分利用学校空间,在学校楼房平台搭建起长100米,宽3米的读书长廊,放置了包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科普作品、天文地理等图书 2.7万册。长廊内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摆设了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阅读的图书。课余时间,学生们常常结伴来到阅读长廊,享受书籍带来的快乐。本报记者孙军 摄影报道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北京市各区县教委装备部于2008年9月开始,再次启动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工作。各区县教委投入多则几百万元、少则几十万元的采购经费,足以表明北京市教委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然而,对图书馆的投入这么大,各校图书馆依然是门庭冷落,师生不愿意借阅是中小学图书馆面临的尴尬处境。

  “学校图书馆里的书一般都是名著和习题册,真正符合我们口味的书很少,像青春小说这样的书根本没有。”北京市通州区初三女生李颖告诉记者。

  “教材更新太快,很多教辅资料还是老版本,用不上。”一位教师表示,图书种类少,内容过于陈旧是师生们不愿去借书的主要原因。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中学初二学生刘某告诉记者,学校借阅制度局限性太大,好像借书是件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图书馆只是午休的一个小时对学生开放,这个时间既要吃午饭,有时还要做一些作业。况且只准班内的图书代表进去借。”

  中小学图书馆怎样才能走出这种尴尬的处境?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区的一些学校,了解到数字时代师生们对阅读的新的需求,也看到一些了学校从科学管理出发,让图书馆充分发挥更多的服务功能。

  投入加大为何依然门庭冷落

  “只有一间教室大小的图书馆一次容纳不了太多的学生。”朝阳区酒仙桥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图书馆空间太小,学校只能限制借阅学生的数量。

  “学校没有图书采购权,教委调配的图书很少是学校真正需求的。”宣武区140中学一位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采购形式问题太多,要让所购图书真正为师生需求服务还需调整采购模式。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学校图书馆工作的人员部分是从一线退下来或快退休了临时找个岗位的,一名馆员负责整个图书馆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工作量大、工作人员有限、专业知识缺乏等原因,也造成很多学校图书馆内的藏书没有条理、凌乱不堪,师生很难查阅。

  “更多的有阅读习惯的教师和学生如今都喜欢网络阅读。”北京日坛中学图书馆馆长李小燕认为,电子书籍为读者提供的方便、简单和快捷对纸质书籍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图书馆不改变现状、不更新自己的理念就要被冷落。

  2008年9月开始,北京市各区县教委装备部再次启动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工作。仅顺义区去年全区采购图书经费就达到360万元,今年也计划完成320万元的新书采购任务,全区79所中小学图书馆60%以上的藏书全部更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各区县教委投入多则几百万元、少则几十万元的采购经费,足以表明北京市教委对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

  然而,对图书馆的投入这么大,各校图书馆依然是门庭冷落,师生不愿意借阅是中小学图书馆面临的尴尬处境。

  数字图书渐受喜爱

  信息时代,数字阅读已经是大势所趋。盼望学校图书馆早日步入数字,正成为中小学师生的迫切呼声。

  “顺义区教委早在几年前就让师生通过阅览电子书目挑选所需要的书籍。”顺义区牛栏山一中的李老师表示,如果图书馆开放也像采购一样引进网络化管理,学生可以进行网上查阅、预约、订阅,那么图书馆藏书量少、空间有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们的借阅效率也就提高了。

  “纸质藏书和工具书的信息都相对滞后,教师教学和学生阅读都喜欢前沿、新鲜的内容,因此期刊库是学校储备数字资源的首选。”李小燕边说边打开中国期刊网的后台管理平台,记者看到,仅3月18日一天,校内教师下载课件、资料等信息量就达到46人次。

  而李小燕一个人的日下载量就能超过百次,她将下载后的资源根据教师教学需要或学生的兴趣爱好,重新编辑整理成图文并茂的主题电子书。记者看到,《风筝》、《北京八怪》、《北京的胡同》等电子书,是该校师生点击率和下载率最高的。

  目前,对数字资源库的使用如鱼得水的李小燕已经编辑了一百多本各类专题的电子书。“李小燕老师编的书我爸妈都喜欢看,他们经常会问我,李老师有没有新书出来啊。”一位高二年级的女同学提到李老师的电子书很兴奋。

  据了解,北京市只有小部分中小学图书馆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史家小学教师可在网络上查阅7000多册电子书籍;北京四中、日坛中学等学校不但可以对所有书籍进行网上查询,还购买了部分数字资源,师生在校内网站上点击中国知识资源库、中国期刊网等链接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直接查阅所需信息并下载使用。

  李小燕认为,数字化、网络化阅读是中小学师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今后学校图书馆必然的发展方向。

  换个思路服务师生

  图书馆不被师生欢迎,除了图书内容陈旧、藏书量少等客观原因外,图书馆在借阅管理上限制过多,也是师生不愿走进图书馆的原因之一。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科学的管理体制能够让中小学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据介绍,北京四中从2000年初就开始引入电子管理软件,录入了全部的馆藏目录,便于学生查询检索。近20万册藏书、5000多张光盘资料、40多种报纸都可以通过四中的网站查询。

  “图书馆将各个年级、各个学科教师的论文、课题、评优课件等内容进行编辑整合,放在校内网站上,供师生查阅、分享。”首师大附属中学赵老师说,这项工作图书馆已做了近8年,目前还在逐步完善中。

  “从早7∶00到晚8∶00,全天开架借阅。每天晚上还有住宿班的同学要在这里上两节阅读课。”史家小学图书馆虽然只有王老师一人负责,但是,一天下来进出图书馆的学生却有几百人。

  据了解,每天中午只开放一个小时,下午只开放40分钟的北京四中图书馆,每月借阅率一直保持在2500-3000人次(该校近3000人)。究其高借阅率的原因,北京四中图书馆庞振华馆长说,读者需要细节服务。

  在北京四中网站上,贴着班主任阅读推荐书目、鲁迅作品阅读推荐书目、北京四中学生必读书目(初中、高中)等十几个不同内容的推荐书单。而这些书单都是图书馆组织各年级组教师提供给学生和教师参考阅读的。

  “刘长铭校长去国外考察时,看到好书就带回来,交给学校图书馆。”该校庞振华馆长告诉记者,有时学生借阅的书籍馆内没有,她还会马上从当当网或卓越网上订购,快递送书及时的话,第二天学生就能借到要看的书。有时图书馆还会请有特殊需求的教师或学生代买书籍。

  除此以外,北京四中图书馆每年还会向学生推出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如2008年配合“神七”升天,开展太空行走知识竞赛,奖品全部是不同面值的购书卡。

  据了解,更多的学校都是以校园读书月、征文、经典阅读大赛等活动为师生营造读书氛围,引导师生走进图书馆。从事31年图书管理工作的李小燕表示:“学生阅读,靠每一位教师引导,如写一份相关专题的调查报告、就某一问题写篇论文等。同时也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科学管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不只是码书编号。”

  庞振华馆长表示,尽管目前很多问题尚不能解决,但是在管理上注重细节服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图书馆物尽其用。管理者和图书馆馆员都应更新原有的理念,变被动为主动,让图书馆成为师生每天不可或缺的求知平台。 -本报记者 赵正元 通讯员 果海霞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