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娃”难以融入城市教育 同伴接纳感不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外来娃”难以融入城市教育 同伴接纳感不高
2009年08月14日 14:05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现行教材不适应 同伴接纳感不高 家教辅导不充分

  杨浦区调研建议学校合理编班制定相应教学计划

  本报讯 (记者 李爱铭)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与上海小囡“同一屋檐下”,这些“外来娃”如何融入现代教育和城市生活成为新课题。杨浦区教育局日前通过调研发现,农民工子女虽然来到了城市,甚至在城市生活多年,但他们对现行教材、同伴交往、家庭教育辅导等仍感到难以适应。

  为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近年来本市卢湾、静安、杨浦等中心城区不断挖掘公办学校潜力,陆续将他们接纳进公办学校。按计划,今年年底,本市将力争9个中心城区流动人口子女10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到明年,初中阶段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将全部进入本市公办初中就读。

  杨浦区教育局日前开展《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公办义务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在学习方面,不少农民工子女学习基础较差,对教材和学习进度不太适应。由于当地幼儿园教育缺失,部分孩子进小学后的适应期更长。有些转学到上海的孩子英语学习起步晚,难以适应现行教材。农民工子女来源多元,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农民工子女之间、与上海同学之间学习水平差异较大。进入公办学校后,如何合理编班实行分层教育,又不影响学习进度,成为新问题。

  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与老师关系良好,接近80%的学生能与班级同学相处融洽,但“同伴接纳感”不高。不少学生表示,自己的好朋友限于农民工子女或老乡,对于自己是否受城市同伴的欢迎心存疑虑。由于与上海学生在诸多方面差异明显,部分农民工子女往往拒绝与上海同学交流,形成孤僻的性格。共同的处境又使这部分学生感觉彼此同病相怜,在农民工孩子内部自成“一帮”,成为游离群体。

  家校互动方面,农民工家庭很少拥有电脑,手机的使用也没有普及,使不少孩子身处城市,却游离于信息化网络之外。此外,由于家长忙于谋生,家庭教育辅导缺失,许多孩子回家作业不能按时认真完成,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也得不到监管。由于自身教育程度的局限,农民工家长不能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来养育子女,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为解决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问题,杨浦区正在筹建“农民工同住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指导中心”。指导中心将在学校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心理教师,进行学生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等系列指导。调研报告还建议学校对农民工子女进行统一管理,合理编班,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评优奖励、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对农民工子女与本市学生一视同仁,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