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总书记和我们一起踢毽子 一连踢了12个——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打工子弟:总书记和我们一起踢毽子 一连踢了12个
2009年06月03日 15:26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巨山小学孩子们的幸福逻辑

  下午5时,海淀区巨山村。炒菜声、电钻声伴随着狗吠声和婴儿的啼哭声,12岁的薛萌放学后走在平房区1米来宽的狭长小巷道里,前面再穿过一片树林,就快到家了——海淀区东平庄一块荒地上的一处库房。和小薛萌类似,她在巨山小学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和爸爸妈妈租住在周围的各个平房村落中。

  3天前,薛萌怎么也没想到,在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她和同学们的身边,带来亲切的节日问候。她和同学们不仅和总书记一起贴蛋皮画、踢毽子,还幸运地收到了总书记赠送的礼物:每人一套运动T恤衫、一盒48色水彩笔以及每个班一套运动器材!

  “北京,就是我自己的家。我们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这个来自甘肃平凉的女孩说道。

  我送总书记

  布老虎

  用校长王淑清的话说,从5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对学校慰问以来,整个巨山小学一直“迷漫”着幸福。这个幸福从校园一直扩散到每个孩子的家庭、亲朋好友以及全国各地每一个打工子弟孩子的家乡省市。

  王淑清说,每个孩子都打了超过5个以上的电话。家乡亲人们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些孩子在北京上学太幸福了!”

  “总书记和我们一起踢毽子,一连踢了12个。”一说起踢毽子,三年级一班的刘俊激动不已。

  “在这个普通的日子里,我们得到了不普通的爱。”五(1)班的余长宇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给总书记展示了洪拳、骑独轮车,总书记与我们一起互动、合影、握手,我感到自己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有了总书记对我们的关爱,我一定做到‘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来自安徽的五年级学生谭鑫说。

  六(1)班的刘娜来自宁夏同兴,在北京已经生活了两年半。胡锦涛总书记到班里看学生上手工课时,就坐在刘娜的身边。刘娜回忆,总书记很感兴趣地问她,你们做的这些剪纸的寓意是什么?“喜上眉梢、马到成功、牛气冲天、虎虎生威……”刘娜指着每幅作品,挨个儿解释作品的内容。

  “我还把自己头天连夜赶制出来的布老虎送给了总书记,他接过来夸我做得真棒!”刘娜说。

  刘娜还告诉记者,这段镜头“爸爸从电视新闻上看了两遍,用手机录下来又看了两遍,然后在网上又看了三遍。”

  我请总书记

  看我表演叠被子

  五年级一班来自福建的郑鹏飞给总书记表演了自己的“绝活”:叠被子。

  “那天上午知道总书记要来,我就在想能做点儿什么呢?后来想到了叠被子,可以展示我们住宿生很强的自理能力。”郑鹏飞得意地说。

  当天上午,就在胡锦涛总书记和郑鹏飞等小朋友亲切交谈后准备离开时,11岁的小鹏飞提出了一个让众人意外的要求他想让总书记看他表演叠被子。

  他两手麻利地打开被子,叠好后,用手捋了好几遍,被子变成了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就和大学生军训时要求的一模一样。当看到孩子们把宿舍收拾得整整齐齐,盥洗间里各种用具摆放得井井有条,胡锦涛总书记的评价是:“你们从小就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你们的一生会产生积极影响。”

  “新闻联播后,妈妈打来电话,说话的声音都有点不一样了,”郑鹏飞嘎声嘎气地说,“妈妈夸我说‘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你叠的被子还不错。’”

  “将来我想像总书记说的那样做人,先回报父母。”郑鹏飞说。

  学校对娃儿们

  一视同仁

  “为什么总书记要到你们学校来?”记者问。“知道!因为我们是进京务工人员子弟!”薛萌一个字不差地笑着说,没有丝毫的自卑。

  “我感觉来这里,学校把她跟北京的孩子一视同仁。”仍然带有乡音、36岁的母亲杜惠琴说。孩子去年7月才和她一起从甘肃平凉来北京,刚来时特别胆小,上课不敢发言,害怕说错。“你看,在老家连一个纽扣都没有钉过,现在还会做布老虎了。”

  “现在才一年,我已经当上中队长了。”薛萌抢着说,“以前我不懂音乐,现在我还学会了吹口琴。”

  “比起在老家,除了学习也没有什么兴趣班,这边的教育是全面发展。”在母亲杜惠琴眼里,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女儿能够天天和父母在一起。

  “她长这么大,第一次跟她爸呆这么长时间。”杜惠琴一再感慨道。

  13年前,薛萌的父亲就跟着老乡来北京打拼,从最初的搬运工到货车司机,再到今天已成为公司乳品批发的主管。因为条件有限,薛萌现在和父母同住20平方米的小屋。“这是公司的宿舍,孩子就睡他爸以前的床。”母亲杜惠琴告诉记者。

  隔段时间

  就有学生离开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要好的小哥哥姐姐离开小薛萌。

  “一年级一班,44个孩子,只有5名北京的孩子,其他全都是外地进京人员子女。”班主任陈谊君老师说,这是巨山小学的典型生源结构。

  地处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的巨山小学,是北京最早免费接收打工子弟的学校。全校目前734名学生中,90%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的进城务工农民家庭。

  巨山小学1976年成立,现任校长王淑清从1977年就来到这所学校任教。该校从1996年开始接收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

  为什么会比规定多4个孩子?“是准备流动的。”陈老师说,没有一个学期不流动的。“我之前教的一个班,从一年级到三年级,40多个孩子剩下还不到10个,往往这学期刚上了一半,因为家长工作变动,孩子就跟着走了。”陈老师叹息着:“刚进入正轨,孩子就转走了。”

  陈老师的叹息不无缘由。在2008年一份《北京市海淀区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研究报告》显示,有接近一半的进京务工人员每年因为各种原因要给孩子转学。这份报告显示,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在随迁儿童中比例高达80.08%,总数达25万至30万名,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在流入地出生的随迁儿童已经达到一定的比例,“土生土长”的随迁儿童中,北京市达到25.73%。

  事实上,很多流动儿童平均在4至5岁来到北京,在他们眼里,“北京就是家。”除了巨山村,学校周边的西平庄、南平庄、北辛庄、南辛庄等大量进京务工人员的孩子在这里就读。原籍河南、河北、山东的孩子占到一半的人数。35%的孩子家长在公司打工,33%的父母自己做生意。

  近60%的孩子留在了北京继续读初中。

  每个孩子毕业时

  都有三技压身

  “巨山小学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我从来没考虑过他们来自哪儿、家境如何。”校长王淑清说,“真正的不同,只有户籍不一样。除此之外,和北京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只要给他们成长所需的爱,每个孩子都能成才,都是负责、快乐、能行的中国娃。”

  巨山小学的家长们,每个人都有校长王树清的手机号码。“我知道这些孩子的家长都很忙,所以只要求家长做到三件事:第一件是每天竖一次大拇指。孩子画得好夸一夸,字写得好夸一夸,有礼貌了夸一夸。第二件,帮孩子做到洗干净、穿干净、吃干净、睡安静,其他的事情家长都可以‘装没看见’,也可以不用管。第三件,就是有事赶快找校长。”

  王淑清的观点是,这群孩子来自全国23个省市区,几乎是大半个中国,每个地区都储藏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无尽的精神财富,如果孩子们能掌握家乡的特色工艺,学有所长,不就很容易树立自信心吗?于是,孩子们开始诵读古诗文、学习山西的剪纸、山东的布老虎、苏州的刺绣以及竹竿舞、独轮车等,并成了孩子们每天的“必修课”。此外,学校成立了朗诵团、合唱团、歌舞团,孩子们只要喜欢,随时可以报名。

  在每个孩子毕业时,都掌握三种以上的民族艺术技能,记住56个民族的名称,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会背诵250首古诗、50篇古文。

  夕阳西下,拎着安全帽的男女工人三五成群返回巨山小学东侧的巨山村。他们,与众多在北京务工人员一样,是或将是数十万计京城随迁子女父母的缩影。-本报记者 丁文亚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