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英雄集体引发“人梯精神”大讨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10•24”英雄集体引发“人梯精神”大讨论
2009年11月09日 10:09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知名专家学者研讨实录

  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晏先华 

  编者按 近日来,长江大学15名大学生勇结人梯、寒江救人的英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反响。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湖北省“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研讨会,邀请了湖北省内外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就“人梯精神”的精神实质和

  历史根源、英雄集体与“90后”一代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引领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弘扬“人梯精神”,展开了深入探讨。本报今天摘要刊发有关专家学者发言,以进一步弘扬“10·24”英雄集体的“人梯精神”,以此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梯精神”是对“90后”群体的重新审视

  刘俊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90后”组成的群体再一次展示了青年一代高尚的道德品质,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在关键时刻,信仰生命的神圣,在献出年轻生命的同时,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内涵,他们创造的“人梯精神”感动了中国人。把英雄集体放在市场经济规则下,他们的价值就更能够体现出来了。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见义勇为、乐于奉献这样的高尚情操实际上一直以来都在青年身上得到最集中体现,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关键的东西, 财富、金钱对构建和谐起重要支撑作用,但如果没有精神的力量,全面可持续发展那是无法做到的。由此我想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一山两湖”青年群体。我认为 “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和上个世纪80年代“一山两湖”英雄群体精神实质一脉相承。“一山两湖”的一山是在华山学生救助游人的事件,两湖是1984 年底和1985年初在山西太原和河北石家庄发生的群体性救人事件。“一山两湖”事迹出现之后,当时的团中央负责同志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英雄群体与当代青年》,揭示了英雄群体的精神。现在看,这种精神被青年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龙静云(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代不如一代”、“自我为中心的一代”,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评语被用来评价“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我觉得这样的认识非常偏颇。这是用个别事实去判断这样一个群体,带来的就是一种不公正的评价。“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事迹的出现,他们面临危难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舍生取义的精神,比历史上任何一代都不逊色。

  见义勇为与生命价值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生救人该不该?从张华救人就有这个说法,能不能冲上去,这是人性的表达,人性光辉的展示。我们看到在他人畏难面前,有人上去了,有人退下去了,有人让人崇敬,有人作出了不齿的行为。这些行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从根本上讲还是产生于对生命价值不同的理解。人对生命的理解决定他对生命的行动,每一个生命过程中的选择,可能实际上都是把生命的理解,尤其是对生命价值的追寻放在其中,它可能是一个非常隐性的根据,却是最终的根据。在人性中间,一方面包含着恶,另一方面包含着善,西方文化更多强调是恶的方面,所以他们从原罪出发考察人性,中华文化是从人性善的基调来追求你对生命的理解,还包括处理复杂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人性并不是天然的自然生成的,而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成的,社会环境张扬什么价值,人们就按照这种张扬的社会价值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包括作出一些自觉的选择,甚至有的时候会成为潜意识的选择。我们看到有的英雄最终做出了一个非常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件的时候,前面已经有很多英雄的积淀。实际上瞬间做出的无意识的选择,渗透了他对生命的理解。

  “人梯精神”源于传统美德的感召力

  姜昌琪(荆州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人梯精神”源于传统美德的感召力。中华民族舍己救人的传统美德,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要在关键时期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困难痛苦甚至死亡留给自己。这种大义与大爱正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在这种精神文化的熏陶下,面对危机时,在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面前,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会义无反顾跳入江中。这既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也是传统美德在今天的体现。

  梁必文(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梯精神”无疑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在他们身上的聚集,他们年轻的生命点燃了“90后”的希望。我还想说一点就是怎么样把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平常教育中。我们小时候有一篇课文很好,司马光砸缸,他教你应该去救人,同时教给你救人办法。我们应该把传统的思想教育贯穿于平常教育,要回归到人的行为准则当中,不要脱节,形成两张皮。

  “人梯精神”展示了齐心协力的品格

  冯桂林(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人梯精神”展示了齐心协力的品格。齐心协力是一种情操,是一种品德,是一个群体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我们现实当中这种情操和品德有时是没有受到重视,甚至是被冷落的,反而不适当地放大了自我力量。现在社会主张个性的彰显,但更加注重团体意识,也就是说要注重个体利益,也更注重集体利益。齐心的民族才能蒸蒸日上,齐心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大学生展示出的精神境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湖北高校具有诞生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土壤

  项久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这个地方的大学校园氛围很好,先进人物和英雄辈出。我数得出名字的就有徐本禹、黄来女、谭之平等,还有长江大学当年寒江救人不留名的赵传宇。长江大学有一个报道,20年这个学校涌现出了三位在全国有影响而且同是“见义勇为”的三位人物。应该说,学校本身具有传承性,尤其是榜样教育的传承性。

  因此,不言而喻就是它的再传承,也就是教育性。典型事迹经过媒体报道之后,对全社会公民也好学生也好形成了强大的教育效果。

  让大学生英雄群体的光芒永远闪亮

  丁小强(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10·24”英雄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人梯精神”,这是我们民族时代的风采酝酿出当代青年人的风采。青年人在一瞬间所表现出来的英雄行为,我感觉到是我们民族精神长期积累的结果。也就是说民族精神在这一代人身上没有泯灭,这种精神在青年人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这代青年人还有时代的特征,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的多元性、选择性,就是由时代决定的。但根本的民族精神在青年人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这些不仅仅是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个人身上所特有的,也不是这15人身上所特有的,改革开放后青年人身上都有这种特点。

  社会应该相信青年人,应该宽容青年人,应该为青年人提供更加宽松的生长环境。我们团省委已经发出号召,要求全省各级团组织要把学习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15名同学的先进事迹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团的十六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新一代”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徐本禹(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0·24”大学生英雄群体再次告诉我们:当代青年敢于担当,敢于冲锋在前,是值得信赖的。有人曾把当代青年看作是冷漠、自私、责任缺失,怀疑当代青年不能承担起社会发展的任务,但我们在大学生身上看到了这些,他们为我们当代青年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树立了道德丰碑。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群体,像“5·12”大地震之后,数百万“80后”“90后”志愿者深入灾区志愿服务,每年暑假还有数百万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等等,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当代青年敢于担当,冲锋在前。最后我有一句话,与英雄集体的12位大学生共勉:希望他们在以后工作学习生活中继续发挥“人梯精神”,让大学生英雄群体的光芒永远闪亮。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