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办法让老师缺乏热情 开展研究型课程需好机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考核办法让老师缺乏热情 开展研究型课程需好机制
2009年10月29日 11:20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节课一个工分”的工作量考核办法让老师缺乏热情备“新课”——

  学校的研究型课程或者拓展型课程开不出,甚至有过半学校不开研究型课程。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折射着教师考核“一节课一个工分”的弊端。“传统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领域的管理。”在上海师范大学最近主办的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教育管理论坛上,不少校长对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授课质量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在教学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位置的研究型课程之所以很难开出,除了老师跟不上的原因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管理方式难以对老师在课外拓展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素质起到鼓励作用。

  老师对研究型课程没热情

  “我们的拓展型课程从来没有上过,开学发的书就是自己回去看看。”在静安区一所名牌小学读书的小肖同学告诉记者。同样的情况,在本市相当普遍,而在大多数中学,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数量都不能达标,质量也不容乐观。

  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直言,现在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质量让人担忧,甚至连选修课的质量也得不到保障。而某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陈春林则表示,学校开设了艺术特色、体育特色和科技创新的拓展型课程,虽然学生很欢迎,但学校每年开课时都困难重重。因为要开设这样的课程,意味着需要老师花费几倍甚至十倍的力气去备课,更何况这样的课程在短期内看不出给学生带来什么变化。

  有关专家称,实际上国外并没有专门的研究型课程,而是将研究型学习的概念融入所有的课程中,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确定不同的研究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研讨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也有一些学校在新生录取时,就给他们准备好大量资料提供阅读,其中包括一些研究课题,由学生自己确定在中学阶段要研究的课题。假期结束后,学生要将自己所选的课题和准备的资料反馈给学校,学校则根据学生的情况,批准他们的研究课题并为他们配备导师,导师既有学校里的老师,也有大学的教授、企业家等。在研究过程中,导师随时给予方法指导,提供必要资料并带学生去参加学术会议和各种竞赛,为学生创造成长条件。不论学校采取哪种方式开展研究型课程,都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准备时间。

  工作量考核方式已显落后

  在教育领域,对教师工作量的传统考核办法就是计算课时,一个课时一个工分。唐盛昌说,研究型课程意味着老师绝对不可能靠着一本备课笔记一上就是几年,很可能上一小时的课,需要备课10小时甚至更多。

  他说,即使不考虑备课时间,中国现在中学老师的工作量和发达国家相比已经算是低的了。他举了个例子,美国、英国和德国的中小学老师,每周的课时数都超过20节,而在国内,即使上海中学这样老师工作量比较大的学校,老师每周的课时最多也只有18节。大多数老师仍然习惯一门课讲一辈子,备课笔记每年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修正。研究型课程需要老师的知识能够跨学科,有的课程需要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去进修。

  一位中学老师称,开设文科的研究型课程,意味着教师要博古通今,有大量知识积累;如果是理科的研究型课程,老师就要了解大量科研前沿的知识。但这些需要耗费大量课外时间和精力的“功课”,在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中却完全无法体现。再加上现在的评价方式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这必然导致研究型学习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校长们感慨,现在的教师本身已经习惯了只在一门课程中钻研,要让他们适应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必然需要他们格外付出努力。只有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鼓励更多教师提前为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做准备,将来才可能有诸多“拿得出”的研究型教学。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校长周筠认为,中学首先应该从考核和管理机制上,考虑如何确保能够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上海实验中学校长徐红则建议,对教师的考核不仅要看他们的课时数量,还应该看所上课程的质量,包括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等。

  本报记者 姜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