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教育咋看就像患了"甲流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眼下教育咋看就像患了"甲流感"?
2009年05月26日 11:07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五月,素有“红五月”的美称。然而,今年的五月,对于我国教育而言,不仅没有“红”起来,反而“病”态百出。对此,媒体给了足够的报道。

  先是《中国青年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5月5日,《中国青年报》首发《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一文之后,国内大小媒体随之对“罗彩霞事件”进行了立体式的报道和评论,“冒名顶替上大学”之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声讨和谴责。尽管这起公安部长孟建柱亲自批示的案件目前还没有得到最终“定性”,但其事件的本身留给人们的教训已经非常明朗。

  事实上,我们稍加思考便会发现其中有“猫腻”,诸如王佳俊要顶替罗彩霞上大学,首先要获得罗彩霞的录取通知书,然后再凭录取通知书和罗彩霞的户口等材料才能到当地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移、到教育部门申领档案,这一路绿灯的背后隐藏着什么?还有,罗彩霞没填报贵州师大为何被贵州师大录取?本来应该给罗彩霞的录取通知书如何被截留?王佳俊是怎样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我们多些这样的设问,一个不言而喻的“秘密”就跃然纸上,那便是金钱利益和手中的权力。

  阅读近期报纸得知,“京版”罗彩霞——邹志静被冒名顶替十年终“露馅”了,而且在湖北、山东等业都发现了类似事件。众所周知,全国高考试被认为是目前我们国家最公开、最公正、最透明的一项选拔制度,而且还是贫寒子弟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所以,老百姓心中最公认“高考”。这下可好,“罗彩霞”频频被曝光,还真说不定平民子弟哪天要“罢考”呢?

  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离“罗彩霞事件”曝光 10天的日子,5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以“浙江高考航模型加分者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为题,报道了“高考加分俱乐部”的另类“怪胎”。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奉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虽说唯分数论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但起码在维护教育公平上还差强人意。可是,类似于浙江“有权子女高考加分”的不平等条约岂能取信于民呢?这样的做法,从道理上来讲显然不攻自破。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则新闻期间的5月 14日,同样是《中国青年报》又以“福建省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奥数加分遭家长抵制”为题,向读者传递了这一不和谐之音符。懂得一点教育规律的人都知道,奥赛的目的只是想针对少数有天赋、有特长的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国际大赛,在学科方面有所突破和建树。可是,由于奥赛得奖的学生高考可加分,这样就使得奥赛带上了功利性色彩,导致一些“人为”的奥赛培训现象出现。

  这不,说着说着,《华商报》在5月21日又报道了“因权施教”法。说的是陕西铜川市第一中学,招生要看学生家长的工作单位,只招收公务员子女,引起许多群众的不解和质疑

  不管怎么说,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角度来看,笔者将这三则新闻“拼组”在一起,看似有点偶然,实则充满着必然。因为旨在说明,家长满意,社会欢迎,才是我们办学的前提。

  行文至此,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了当今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并且不时地问自己:这些“高考顶替案”、“加分俱乐部”、“恶补奥数”、“贵族学校”现象的相继出现,咋叫人越看越觉得眼下的教育也像患了“甲流感”呢?

  不过,更令人费解的是,面对教育“甲流感”的曝光,为何老是远在北京等外地的媒体在前冲锋陷阵呢?照理说,事件发生地的地方媒体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 才对,可恰而相反,地方媒体不知是怕“引火烧身”,还是为了“统一口径”,甚至在“民间版本”得到证实的情况下仍然是一副装聋作哑的样子。如此“麻木”下去的话,又怎不让人感到后怕呢?

  作者:刘家喜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