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从这些年轻人身上发现什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我们应从这些年轻人身上发现什么
2009年06月26日 09:21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几天,随着高考阅卷工作的结束,各地高考“状元”纷纷水落石出,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社会追逐的热点。尽管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再呼吁,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甚至于有的媒体连“状元”这样的字眼都故意隐去,但仍然阻挡不了公众对这些佼佼者的好奇。其实,看看这些学生成长的轨迹,分析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对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有实实在在的借鉴意义,对今后的教育改革也有诸多的启示。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这些学生成为各省“状元”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他们能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也少不了某些必然因素。根据这些“状元”的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介绍,除了少数人有过短暂的成绩起伏,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平时学习比较努力的,所以总体成绩都比较稳定,撞大运成为第一名的概率几乎为零。宁夏文科第一名李怡然在高中的三年时间里,没有请过家教,更没有在题海里煎熬,即使在紧张的高三期间也很少熬夜。她的理由是“休息不好,反倒影响第二天上课的质量,得不偿失”。宁夏理科第一名的杜彦涛也是这样,与同学们天天挑灯夜战、疲于应付不同,他不仅学习时间少,生活作息还十分有规律,每天必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晚上10点半准时睡觉。所以,要想取得出色的成绩,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磨练,不能沿袭过去应试教育的一套,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这也是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这些学生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其次,与很多人想象中的“读书机器”的刻板形象相反,这些“状元”几乎个个头脑灵活、很有主见。关于读书,关于生活,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特殊方法。来自绍兴鲁迅中学的浙江省文科“状元”沈凌波,除了刻苦勤奋外,还非常善于独立思考。北京理科“状元”宁少阳有各式各样的爱好, 小时学过钢琴,现在开始学习吉他,虽然没有任何段位,但并不影响他对围棋的兴趣。北京文科“状元”刘庭梅最大的爱好是写作,她是校刊主编,班级和学校一些文体活动的串词她经常信手拈来。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都会有一阵“状元”热,其中不乏功利的考虑,但我们也不应完全忽略高考“状元”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启示。在里面,我们既可发现个人成长的某些规律,也可体悟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推动力量。在国家大考中,年轻一代的表现,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从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分明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社会的巨大进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可以说,从高考“状元”身上,我们能够作出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层次的解读。对于“状元”,仅仅惊叹于他们的独占鳌头的成绩是肤浅的,也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真正重要的是,要从他们那里寻找那些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成长的各种有益因素,并将之运用于实践。郭扶庚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