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造假事件与“狼来啦”的故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考生造假事件与“狼来啦”的故事
2009年07月13日 16:22 来源:燕赵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似乎尘埃落定:取消31名民族成分造假考生的录取资格,处理违规变更民族成分的相关责任人;为保护未成年人,不公布造假考生名单。

  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留下了问题和反思。一个问题是,谁来保证不公布造假考生名单的“关爱行为”不会成为另一种造假?一个反思是,重庆相关部门处理这起突发事件,怎么如此欠妥。

  先说问题。教育部说重庆不公布31名民族成分造假学生名单是体现关爱。可问题是,不公布名单,就没有透明和监督,没有透明和监督,怎么保证这些造假考生真的受到了惩罚?要知道,他们之所以能够造假,就是因为那些“非官即商”的人利用了政策的不透明和不受监督。

  现在,官还是那些官,商还是那些商,政策还是那些政策,漏洞还是那些漏洞。如果没有透明、没有监督,惩罚这些“非官即商”的造假者是否也会没个下文?

  关键是,重庆市某些部门的自查自纠、内部处理的系统,早已经无法赢得公众的信任,更别说透明和监督对于权力自律的重要性了。人们要求公布造假考生名单,与其说是没有关爱之心,不如说是使造假屡屡得逞的系统难以取信于人。

  再说反思。现在有两个舆论,网上新兴媒体的舆论和网下传统媒体的舆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持,遥相呼应,共同作用。重庆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就是一个网上和网下两个舆论互动的例子。网上举报,网友评说,媒体跟进,上级重视。

  应该说,对于重庆来说,考生民族成分造假是一个标准的突发事件,而且是网上和网下同时关注的公共事件。但在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上,重庆市某些部门的表现实在令人难以满意。

  国务院新闻办曾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定位四讲: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答疑解惑。且不说,重庆市某些部门面对持续多天的舆论追问装聋作哑,就在前几日的新闻里,重庆招办的一名处长还对媒体表现出“不管他们”的傲慢。

  遇到突发事件,面对舆论追问,官员左支右绌,霸道的可怜相里,透着勉为其难。

  其实,考生的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全国并不罕见。如果政府相关部门总在造假,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就会降低,我们不希望看到“狼来啦”的故事。  王攀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