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名校情结,让孩子喘一口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淡化名校情结,让孩子喘一口气
2009年07月14日 10:47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的一位挚友是名校物理学教授。他儿子很聪明,从上初中起就由父亲辅导,学习成绩优异。这次高考以名校理科为目标,志在必得。日前我打电话去问:考分如何?回答:“不太理想,差几分未达第一批名校分数线。”又问:吃亏在哪一门?回答出乎我意料,“数学没考好。”他解释道,“数学的自选题很难,他都做对了,倒是比较容易的普通题因粗心大意而被扣分。语文考得很好,作文竟名列前茅。”我说:“你儿子很优秀,前程未可限量啊!聪明孩子思想敏锐,看问题往往用跳跃式思维,自选题难不倒他;但跳跃难免失足,容易粗心大意。再说他文理俱佳,这很难得。说穿了,分数还不就那么回事?我从来不相信一分之差竟能区分凡才与天才。”他叹道:“道理我懂,但进不了名校,总是现实问题呀。”

  名校,名校,多少人为此苦心孤诣梦寐以求!能进入名校当然很好,但全国就那么几所名校,每年能收多少新生?为入大学名校,先要争入重点中学,有的更向下延伸——争入重点小学甚至幼儿园。学生课程压力多半源出于此,金色童年如花青春竟都虚耗在应试之书山题海中!那些死背硬记反复苦练的内容,除应试外,大半无用。

  名校的优势在于有许多名师,但高徒未必全出于名师之门。我奉劝未能入名校者:一、非名校也有良师,只是不如名校之名师那么有名;二、大学和中学不同,大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如自己决心向学,即使缺乏名师指导,利用现成的实验室图书馆,加以无远弗届的电子网络,也能自学成材。欧美的一些名校拥有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并非全都出身于名校。爱因斯坦念的苏黎世高工还称不上欧洲一流名校,并未妨碍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名校曾经是毕业就业的金字招牌,但近几年来企业招聘也学乖了,不仅看“招牌”,更要看真本领。美国学生对就业有自己主见,他们按设定目标选择深造的途径,不仅选校,更注重选系。事实是,即使最著名的常春藤名校也并非所有的系都好,而是各有所长也有其短。华裔家长为子女选读名校唯哈佛耶鲁是求,有些是基于“光亲耀祖”面子观念。务实的做法应由子女根据本人意愿和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校系。学生的就业压力确实存在,金融危机时尤甚。对此应有新的思路,这方面也可参照美国学生的经验,就业有两条路:应聘和创业。眼下美国经济不景气,大学毕业生自行创业者大为增加。中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当沉重。今年企业招聘减少,大学毕业生自行创业乃当务之急。就自行创业者而言,成败关键在于真本领,名校情结相对看淡。大家津津乐道的比尔·盖茨,他为自行创业从哈佛大学中途退学,这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吧。

  我绝对没有贬低名校的意思,对名校情有所钟乃人之常情。问题出在情而有结,结者堵也,家长之名校情结堵住了子女“通向罗马的条条大路”,逼着他们走“独木桥”,挤进不容身的“窄门”。就此问题,我向教育界的一些朋友请教过,他们颇有同感,也提不出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来。我想,提出淡化名校情结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少可以缓解莘莘学子的部分压力,让他们能喘一口气。美国一些出身于经济不太宽裕家庭的学生,本科也往往选择收费较少的州立大学或社区学院,毕业后再考虑申请名校读硕士或博士,有的则在就业以后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深造。 -沈致远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