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就业机会”是怎么造成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1%的就业机会”是怎么造成的?
2009年08月26日 10:41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政治辅导员,学历条件为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768人,其中,符合条件的为731名硕士生、博士生竞争8个岗位。报考人数与招考人数之比突破了90∶1。(《中国青年报》8月10日)

  目前,09年的大学毕业生都已离校了,但现在社会上还有如此多的研究生博士生没找到工作,仍在烈日下四处奔波来谋生存的职位。他们之中不乏优秀学子,但也是无数次走进招聘会,无数次的失败而归,身心都已疲惫不堪。客观的专业严重供大于求和所学知识的滞后性等,不少大学的就业率不到10%,尤其是文科会更低,是什么造成当今大学生就业生存的窘境?毋庸讳言,高校及相关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主要都是因为不按市场规律的盲目招生导致的恶果。据统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大约61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有480万人,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近千万,由此大环境可知,几百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很正常。

  高校年年在扩招,大学生也年年在贬值,就业也一年比一年难。遥想数年前笔者毕业时,班上的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就业,就业率可以说是真正的 99%,不象如今的68%还受民众质疑;不过唯一增长显著的就是现在的学生在校人数大约是以前的3倍。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计1020万人,高考录取率近62%;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在比上年增长5%左右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万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而09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政治辅导员的招聘考试录取聘用率仅为1%左右(报考人数与招考人数之比突破了90∶1),且参考人员全都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对这些所谓的 “知识精英”来说,一个不太起眼的专科学校辅导员工作都如此之难,那教师岗位更不敢妄想了。

  这就出现了大学教育之怪现状:学习成绩好,书读的越多,学历越高,反而就业竞争越激烈,就业越难。这有悖于投入产出的绩效常理,年纪较大的博士生可能还面临着生存危机,大学教育之诸多痼疾不除,民心不稳,不益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笔者认为,现在该是学历型研究生缩招,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的时候了。

  研究生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按照我国教育制度,读书读到头的就是博士了,难道还有传说中的……圣斗士、烈士吗?研究生就业都存在生存危机,追根溯源,盲目扩招是罪魁祸首。尤其近几年高校功利主义泛滥,它们不顾就业市场供求比例失调的情况,尽管师资力量、设备、管理等都欠缺,却盲目地扩招以攫取私利。

  盲目扩招劳民伤财,学子父母(尤其是农村家庭)被榨尽了金钱和血汗,莘莘学子尽管勤奋努力,但大学却没能教给学子们一求生的生活技能,结果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窘镜,特别是文科生,经过大学的教育,曾经高考时的强者蜕变成了就业时的弱者,以至于大学被人戏称为 “失业者的培养基地”、“学历文凭的生产基地”等等。

  现今饱受诟病的研究生扩招不仅在葬送国家的未来,也在使大学走向自我毁灭。“1%的就业机会”说明了什么?大学扩招误人子弟,劳民伤财,其弊端已日益体现。今年笔者有好几个一流“985”大学的博士朋友也面临着就业生存危机,他们一直都很优秀,但毕业数月了目前仍在四处觅职中,他们都有点后悔当初没学一技术而去读研究生,不然也不会近30了还一无所有,甚至连生存问题都难解决,类似的例子很多,在此无须赘述。这768名竞聘者将有99%的人要落选,想想都不寒而栗,这也是大学教育失败的例证,毋庸讳言,过度扩招是造成其就业难甚至失业的痼疾。

  假若这768人中有高中毕业后就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两三年后学成,优秀的他们应不愁工作,加上又有年龄优势,如果努力得当,经过若干年的实践磨练,或许能成为高级工程师,这是目前我国非常稀缺的人才了,自然不会愁生存问题;再者他们早毕业又有实践技能及经验,创业做老板的成功率也比研究生要高得多。有人说:“大学盲目扩招就如“圈地运动”使农村学生失去了土地,自由的一无所有,但想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都找不到雇主,结果被标上了“啃老”的骂名。”这话可能有点偏激,但也道出了现实的无奈。

  在荒诞地教育产业化思想的鼓惑下,扩招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敛财工具,就业难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由于投入、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衡,读书无用论又开始盛行,尤其在不富裕的农村,今年全国亦有84万应届毕业生放弃了高考,弃考等蝴蝶效应的蔓延,相关部门如不加以调控,势必以后将会给大学教育带来严重打击和巨大损失,后果着实堪忧。“1%的就业机会”的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对此,笔者只有祝福罢了,希望天佑莘莘学子早日找到满意工作解决生存问题。

  作者:王勤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