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流动制”能打破既得利益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教师“流动制”能打破既得利益吗?
2010年02月24日 14:27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月23日《扬子晚报》报道,“教师在同所学校任职不能超6年”,在江苏日前公布的“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意见稿”中,有这样引人关注的规定。这样极具轰动效应的教师“流动制”,就是剑指这些年深受诟病的“择校热”,目标就是通过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来实现教育公平。

  如今,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现实真是伤透天下父母心。教师是教育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不必讳言,教师之间的素质能力是有差异的。在今天的中国,城里教师比乡村教师知识能力强,名校教师比普通学校教师素质水平高,这是不争的事实。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差异绝不是教师自身原因造成的,而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

  比如,现在一些地方的名校、重点学校已经成为“面子工程”,这些学校优越的办学硬件,为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这些学校的教师还拥有评定职称和获得社会荣誉的优先权,拥有更多接受学习培训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在业务能力上自然拉开了与普通学校教师的差距。

  而透过“择校热”现象,也不难发现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复杂利益博弈,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一些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其实是最大的受惠者。现在很多地方的学校都形成了相应的教育集团,甚至带着深深的垄断痕迹,而垄断必定制造不公。如果能把教育资源最灵活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资源拿出来重新分配,通过“流动制”来打破僵化的格局,自然会给人以美好的期待。

  教师“流动制”的制度善意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这样的制度要从纸面走向现实,最关键的是要摆脱既得利益的束缚。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教育利益再分配的社会工程,不仅关乎教师个体利益的变化,关乎学校利益的增减,也关乎教育主管部门的利益。

  这里的逻辑不难理解。也许有人会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是统一发放的。但事实上,教师实际待遇在城乡之间,在不同学校之间是有相当差别的。我曾经在江苏的一家重点学校任职,深知同在一座城市,重点学校教师待遇、福利比普通学校教师要好。那些拥有优秀教师的名校,自然能够吸纳更多生源,通过“择校费”大发横财。现在有权有势有钱的人,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这样的名校,而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更是享有“优先权”,自然也更愿意将优秀的教师分配给那些重点学校。于是,这些名校在与权力“联姻”中,构筑了彼此利好的分配格局。

  由此看来,要想实现教师“流动制”的制度善意,就必须摆脱行政权力与既得利益两大力量的捆绑。面对这个难题,教师“流动制”能否促进教育公正,还有待观察。单士兵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