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二代”必然就“寂寞”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独二代”必然就“寂寞”吗
2010年05月21日 14:13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孙立梅

  如果有个“丢手机”大赛的话,在我们单位,我和同事孙燕君老师会是当之无愧的冠亚军,但我们的后续行动大相径庭。我十年前咬咬牙买了三千多块钱的手机,没用半年就丢了,伤心之下又换了两千块钱的。随后每丢一次手机,就去买更便宜的,直到现在用积分兑换的、经常不在服务状态的廉价机。我一度以为这是最符合逻辑的做法,直到我遇到孙老师。她丢了一千块钱的手机,自我安慰说正想换一个,换了个两千块钱的;不到一个月丢了,鼓励自己“我就不信我不配用好手机”,换了个三千块的;小半年后又丢了,一怒之下换了个四千块的……毫不夸张地说,孙老师多次让我意识到所谓“思维定式”的局限性,而这种反思可以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当我看到最近“超七成年轻父母‘只生不养’,‘独二代’倍感寂寞”的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集体思维定式真是害人不浅。现在的年轻父母工作繁忙,工作日大都由祖辈负责照顾小孩,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式,这样的父母必然会忽略孩子成长,隔代教育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弊端,结论是“独二代”的成长环境简直是有史以来最差的。其实,果真如此吗?首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跟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成简单的正比,更重要的是相处的质量。如果父母对待工作和育儿的态度都是热情并且让自己感到幸福的,那么孩子也能传染到这种情绪,哪怕每天只相处一个小时。相反,无论是忙于工作把孩子托付给别人,心里却不认可这种安排;或者整天跟孩子在一起,心里却埋怨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两种情况,都很难让孩子感到快乐。工作着的妈妈们完全不必感到内疚,因为相处时间长并非是培养感情的唯一渠道,否则我们如何解释一见钟情?

  再说隔代教育,难道只是“独二代”的问题吗?问问80后出生的‘独一代’,问问70后、60后,甚至我们的父母,基本上都不是由父母,而是祖辈带大。但要说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家长,往往还是父母,而非祖辈。从中国女性进入职场开始,隔代教育就已经存在了,它难免会有弊端,但父母和祖辈的良好沟通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对此不必过于悲观。

  另外,“独二代”们确实没有兄弟姐妹的概念,但这也不会导致他们的必然“寂寞”。很多年轻父母会通过早教、小区会所、妈妈群等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其他同龄人接触。还有父母提出“周末拼养”,由一对父母负责照顾几个小孩,孩子们定期聚会,其他父母也可以解放出来放松一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就说,年轻一代父母更愿意学习育儿知识,有更开放的世界观。当然,80后父母也有问题,正如70后、60后父母各有特色一样,但把棒子打在“只生不养”上,无疑是偏激而不了解内情的说法——当然,这符合了大多数人对80后负面的思维定式。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