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教育该停止制造“短缺”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公办教育该停止制造“短缺”了
2010年05月26日 14:3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蔡兵

  只有结束这种“重点教育”的思维模式,让义务以及公办教育回归公平这一基本目标,我们的义务和公办教育才能得到均衡发展。

  又到小学升初中的时节,本埠媒体报道说:“今年择校学位减少了,择校费肯定水涨船高。但择校费没有统一规定,不会明码标价,以往省级学校至少要4万元,今年估计不行了。当然,择校费是不设上限的,有的家长最高还给到10万元,但是,有钱也不一定行,最好能找上面要个批条。”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谁也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基础教育这条起跑线上,此时此刻,不知多少父母正为找关系或筹赞助费而伤神费心。基础教育本来是不花钱的义务教育,如今却变成了要花大钱的高价教育。有人埋怨都是市场经济搞的鬼,一切都得用金钱来解决。真的如此吗?仔细一想,择校费问题产生的根源恰恰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冲垮计划经济的堡垒。

  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人们最经常面对的一个市场现象就是供给短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日常需要的相当部分生活用品,不仅要凭证购买,而且还经常要排长队。现在如果要说还有烦恼,那也是对手中钞票不多的烦恼。所以,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给普通民众带来的一个最实在的好处是消灭了大量的短缺现象。可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消灭中小学优质学位的短缺呢?有人说,只要政府多出钱,加大优质中小学建设的力度,这个问题就能很快解决。这样想问题,又掉入了计划经济思维的陷阱。应当明白,迄今为止政府并不是不想多建优质学校,政府也不是没有想方设法增加投入。然而政府财力毕竟有限,只能一步步来,要通过发展重点中小学来带动一般中小学的发展。于是政府有限的教育资源,在投入分配上就要优先给省市区的重点学校,其后果是导致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各学校间发展失去平衡,把学校分成了好学校和差学校。同时,一旦学校分成了重点和一般,家长们为了自己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就只能想方设法,哪怕是花钱找门路,也要让孩子进重点,进不了一级进二级,进不了二级进三级。与此同时,一些掌握重点学校招生权的有关部门中的不良分子,就有了寻租的空间。对于这些人来说,最好是在一级之外再设个特级,这样权力就更大,寻租的机会也更多。

  其实,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只要是义务教育,就属于公共服务,不应当分三六九等,而应做到各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都基本均等。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所强调的教育公平,体现在义务教育上正是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均等的教育。可我们却通过在学校中建“重点”,把一些学校建成了豪华的中小学,同时也把相当数量学校建设成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简陋中小学,这种办义务教育的方式,实在不是在实现义务教育公平,而是在制造义务教育的“短缺”。

  这种不断制造“短缺”的办学思路,在公办大学上也体现得相当充分。我国大学数量很多,大多数学校软硬件条件都很有限,和发达国家大学整体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的做法也同样是强调办重点,我们从几千所大学中圈定几百所,是为重点,再从几百所中圈定几十所,是为重重点,最后又从几十所中确定几所,是为特别重点,发誓要在规定的时期内把这几所办成世界一流。于是,随着大学进入重点程度的提高,也随着重点名目的不断翻新,给予拨款的数目越来越大,到最后,有钱的大学钱多乱花,没钱的大学正常运转难。经常听到一些穷大学的校长说,最想不通的是为什么都是公立大学,受到的待遇却如此天壤有别;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评个重点,早日脱离办学苦海。

  中国的公办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义务教育和公办教育的好坏差距还如此之大,就是因为“重点教育”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理念还在继续作怪。只有结束这种“重点教育”的思维模式,让义务以及公办教育回归公平这一基本目标,我们的义务和公办教育才能得到均衡发展。

  作者系中共省委党校教授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