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普高为何“回头”读职校?为了就业和兴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考上普高为何“回头”读职校?为了就业和兴趣
2009年05月20日 14:44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有时回头也是一种选择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考高考有如战争,好不容易打完了,争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时多数人会感到满足和幸运,但有的人却选择了放弃。记者了解到,每年都会有考上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放弃别人看来得之不易的学位,转到职业学校就读。

  凭特长 进高中

  考大学 却很难

  每年,有不少初中生以音乐、舞蹈、体育等“特长生”身份进入普通高中。虽然升高中的门槛通过了,但高考时未必仍然能当“幸运者”。

  韶关某县城的高二学生陈俏英就是这样一名中考“特长生”。对于是否继续能以“特长生”身份跻身二本以上高校,她不抱希望。“中考备考时,我的文化课尤其是数学成绩一直‘拖后腿’,当时我就走了‘捷径’,以声乐特长生考进高中。但即将面临高考了,要想继续以特长生身份考上重点大学,还是挺难的。”小陈向记者表示,上声乐课的花费颇为高昂,对于粤北地区普通经济收入水平的家庭而言,花大钱投入吃不消。另一方面,考虑到近年的就业环境较为严峻,小陈担心自己即便考上大学,就业问题还是难以解决。于是,小陈与家人商量后,离开所读的高中,来到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商务英语班“插班”学习。

  “之所以选择到中职学校读书,最大原因还是职校容易解决就业。”小陈的一个朋友就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小陈于是做出了“回头”的决定。“我的朋友初中毕业后入职校读书,去年一毕业就马上找到工作。我也希望能走上这样一条顺畅的就业路。”

  父母命 定专业

  不喜欢 想转行

  普通高中学生有“回头”职校学一技之长的,普高本科学校也不乏大学生转到技工院校学习。来自江西某高校中医内科专业的华永龙就是这样的例子。

  “当时报考医科类专业是父母的选择,但三个学年过去了,我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在此,医院压抑的气氛我也无从适应。”阿龙是2004年考入二本高校的,三年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后,他于2007年进入医院实习。从理论学习到参与实践,阿龙都感到要急需转变学习的方向。2007年夏天,阿龙毅然离开医院里的实习岗位,来到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

  面对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学习方法,阿龙却一下就适应了。二年的技校学习过程中,他一口气考过了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中级)、CAD机械绘图(中级)、普通铣床工、数控铣床工、中级电工等5个由省劳保厅颁发的技工证书。“我挺喜欢捣鼓机电类的东西的,所以也肯花心思学,现在我正准备考电工上岗证。”阿龙表示,考得的证件对他未来就业很有帮助。而通过技工类学校达到就业目标,这种舍弃高学历的“曲线就业法”,阿龙认为“值回票价”。阿龙做了个详细的对比:要是继续读五年医学本科,毕业两年后考过执业医师助理资格证,才能从业,即最快也得2011年就业。但现在技校学习三年,攻破各道“考证关”,明年就可以持证上岗,就业轻松多了,时间也节省不少。

  为就业 回头看

  有兴趣 易成功

  记者了解到,像广州市交通运输中等专业学校、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等,每年都有若干名这种性质的“回头”生———他们入读职校前都是高中阶段的在读生,但还没到毕业就离开了学校,表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技能。为什么会放弃相对较高的学历水平,而选择低一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答案大多围绕的是:“就业”、“兴趣”。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邱文祥表示认同:“兴趣就是学习上最好的导师,也是学好知识的原动力。”邱文祥指出,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角,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而发展专长,未来无论是进入大学还是职校学习,都不背离育人规律。“事实上,学生遇到感兴趣的事情,学习的劲头就大。对于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在追求高层次学历困难的情况下,从个人兴趣范围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校、技校专业方向,寻求另一种价值体现的出路,只要用心钻研、持之以恒,这也是走向成功的有效路径。”

  但这种“回头”终究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邱文祥教授建议,现在社会的就业价值观正在改变,学历不是唯一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所以在升学选择上,年轻人应该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所长,提早规划以后的学习工作方向。特别是成绩普通的学生,与其随大流考上没有竞争力的学校,不如选择发展方向更为明确的职业学校;在选择专业方面,切勿由家长包办,也不应该靠“虚荣心”选择,应尊重自己的真实兴趣。  本报记者 黄玉杰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