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女孩乐做“土地CEO” 种了1500亩水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毕业女孩乐做“土地CEO” 种了1500亩水稻
2010年01月25日 11: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无意中成了1500亩水稻种粮大户

  张冶红 杨菁 本报记者 董碧水

  见到杨娇阳,是在她家的蔬菜大棚里,身着厚厚的衣服、一双相对时尚的黑色靴子,剪着一个简单的学生头,皮肤晒得黝黑。

  如果不告诉你,恐怕很难想象,这个看起来还像个黄毛丫头的女孩,在当地有着不一般的名气,她是1500多亩地的“土地CEO“,也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杨娇阳,今年25岁,两年前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之后应聘在宁波一家园林公司做会计,一年后,她辞去工作回到老家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承包了1500多亩土地,做起了“土地CEO”。前不久,在台州“青年创业大赛”上,她一举夺得了二等奖,还被评选为“2009年浙江省农村十大新闻人物”。

  无意中成了水稻种粮大户

  杨娇阳家在农村。好不容易走出山区的她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这一举动几乎令所有的亲朋好友瞠目结舌。但杨娇阳却一脸坦然:辞去工作是因为自己一直想创业,回家乡承包田地种粮食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

  渴望创业的杨娇阳与许多有着同样想法的人一样,最初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资金,二是风险。

  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朋友告诉她,现在国家对农业十分重视,搞农业应该很有前途。长辈无意间的一句话,让杨娇阳萌发了去农村创业的念头,她开始关注国家的农业政策。

  杨娇阳注意到,一方面,近年的粮荒、粮食价格上调,政府鼓励农民种粮,扶持的力度大大加强,另一方面,农民纷纷进城打工,越来越多的粮田被抛荒。

  女儿的举动,得到了长期从事蔬菜种植的父母的支持,并帮助四处打探,在平桥镇后蒋村、白鹤镇的红旗村和双溪口村一口气包下了600亩土地。

  就这样,戴副眼镜、一脸书卷气的年轻女会计开始了奔波于田间地头的农民生活。

  创业的压力实在太大

  “创业真的太辛苦了,压力很大。”回忆一年多来的经历,年轻的杨娇阳感慨万千。刚承包下土地的时候是5月底,周围其他水田早已插上了秧苗。杨娇阳心里着急,哪想到越急越容易出错。一天翻耕土地时,由于生田里有淤泥,两台拖拉机一不小心都陷了进去,从早上到晚上,怎么也拉不出来,当时大雨如注,手足无措的她急得直掉泪。

  因为缺资金缺人手,许多时候,杨娇阳都是自己动手去干那些体力活儿。记得前年收割晚稻时,因为没有烘干机,收割上来的稻谷不得不晾在马路边。为防稻谷失窃,晚上娇阳就和妈妈一起守在马路边。实在挨不过,就在电动三轮车上打个盹,没想到晚上气温骤降,一早醒来,头发、眉毛上全是雪白的霜……

  “其实,辛苦还是小事,我不怕吃苦。在所有的困难中,最让我担心、最折磨我的还是压力,创业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杨娇阳说,过去的一年是自己哭得最多的一年,一会儿担心水稻来不及种,一会儿担心水稻长不好,好不容易等到可以收割了,又担心找不到场地来晒稻谷……但所有的困难中,压力最大的还是资金问题。小杨解释说,因为创业初期几乎所有的钱都是找人借的,买化肥、种子的钱也都是赊的,所以平时她最怕的就是接电话,因为十有八九是催她还钱的。“特别是在急着要用钱却四处借不到钱的时候,我真的好无助,忍不住就掉下了眼泪,甚至还想到过放弃,不过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到农村一样可以干番大事业

  对于自己艰辛走过的创业之路,杨娇阳认为很值得,也对今后充满信心。杨娇阳告诉记者,除了最初600亩土地外,她后来又在邻村承包了近1000亩的粮田。去年她还筹措70万元购买了农用拖拉机、烘干机、育秧流水线、插秧机、收割机等,从翻耕土地到育秧、收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粮的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学会计专业的杨娇阳自然不忘算了笔账:承包土地15万元,翻耕土地、借机械设备、播种、雇人、杀虫、买肥料……种种开支算起来到现在已经花了近40万元,加上其他设备开销,全年的投入大概超过70万元。杨娇阳扳着手指头算:“现在水稻收购价格每斤1.07元,卖水稻的收入有60多万元,这样一算,就算去年亏了一点,但因为成本不用再投入更多,而且听说粮食收购价还要涨,所以,明年一定能赚。”

  农忙时节,这个25岁的女孩管理着20多名工人。“每天晚上,我们就要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计划。第二天天没亮就爬起来,将农药、机器设备等一堆要用的东西准备好,等着工人来开工。”等大家开工后,杨娇阳还得奔来奔去,干些杂活儿。“最忙的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遇到高温下雨的天气,雨水和汗水也分不清。”

  尽管如此,杨娇阳依然认为,广阔的农村天地是大学生创业的良好舞台,一方面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同时也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如今,杨娇阳还创立了一个“田禾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四五个人已扩至目前的30多人。合作社成员相互提供市场信息,采购生产、生活资料;一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组织技术辅导和培训;开展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杨娇阳如今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土地CEO,她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明年开始赚钱,后年我还想发展各种农业、制造农副产品,开‘农家乐’,也想发展生态农业。”

  “以前农民都抛荒往外面走,去打工,我相信会有一天,农民会从城里回到地里。种地也能成为大老板、CEO。”杨娇阳说。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