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乌托邦"里挥洒热血青春 生存尴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生村官:"乌托邦"里挥洒热血青春 生存尴尬
2009年05月22日 14:50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没有福利、没有收入、没有任期,但是,“民间版”大学生村官们义无反顾……

  三合村,湛江廉江市一个千余人的偏僻村庄。4月1日,四名大学生村官来此履新。

  他们来自广州的多所高校,不同于去年3月后各地政府大规模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他们是自发下乡的“民间版”村官:没有任何福利津贴或社保,不支薪,没有聘任合同,只有一纸村委发放的村民证,上面写了职务。

  他们大多家境普通,目前没工作、没收入,有的还债台高筑……他们面临的困境,与高涨的下乡热忱一样,真实而又令人困惑。

  是什么让这些大学生义无反顾地奔赴穷困的农村?他们靠什么生活,给乡村带去了什么,又将走向何方?

  四名大学生村官走马上任

  三合村的傍晚,正是儿童放学的时候。

  “left(左),left,right(右),right,go(前进),go!”一群活泼的孩子,列队,唱歌,嬉戏在绿树环绕的村口。

  84岁的杨宗汉老人眯眼瞅着玩耍的孩子,笑了。自从村里的青壮年倾巢外出打工,很久没见到孩子们这么热闹了。

  教孩子们唱洋文歌的,是城里来的大学生。

  4月1日,4名广州大学生正式来到三合村上任村官:广州某私立学院的马锦添和林金旭、华南农业大学的陈国烽任“副村长”,华南师范大学的骆嫦琳做村里的“妇女主任”。

  “他们两年前就来过了。”杨宗汉老人说。2007年春节前,几十名大学生突然从遥远的广州来到三合村“过年”。好奇的村民们觉得,这些拿着摄像机、照相机的年轻人只是一群来去匆匆的都市游客。没想到,他们居然要求“留下来”,“和村民一起谋发展”。

  此后的日子,这些学生常去三合村作各种考察。“村里的孩子,初中没毕业就想方设法往城里跑,这城里的大学生倒是自己找进村来了。”至今不少村民也没闹懂,这群有文化的年轻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两年没给村里带来什么实际收益。”大学生马锦添说,这个来自广州番禺的干练小伙,现在是三合村“副村长”。上任那天,大学生村官们带来了1500元,这是他们下乡的全部经费。

  但,村民们还是觉得,这些送上门来的大学生,正给三合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70名大学生志愿分批下乡

  马锦添和陈国烽努力想让记者明白他们要打造的理想乡村:一个能把城乡资源盘活的实验室,一个可以复制推广的“样本村”,一个“黄埔军校式”的村官培训基地,它生活富裕、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和谐有致。

  “来这个村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去年毕业的马锦添是“小蜜蜂团队”的骨干。2006年,经朋友介绍,他在深圳参加了一个“六西格玛”商业管理模式培训班。据说,参与下乡计划的大学生都“出身”这个培训班。在那里,他们学习了据称只有世界500强公司的高管才能接触的管理课程。

  不久,一位老师带他们来到了三合村,并开导大学生们把目光放到广袤的农村,建立自己的事业。

  “很多人开始并不喜欢这个村子”,马锦添形容对三合村的第一印象是贫穷、落后甚至闭塞,很多农户还是人畜共居。但村民们的热情和淳朴,让大学生们欢喜,三合村良好的生态、丰富的养殖资源、淳朴的民风等,也让大学生们看到了希望。

  马锦添说,“小蜜蜂团队”已吸纳了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广州20多所高校的70多名大学生,“他们都将陆续参与到下乡计划中”。目前下乡的只是第一梯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来到这里”。

  大学生村官融入村子获认可

  见到陈国烽时,他正在鱼塘边,人晒得黝黑。

  因为是华农毕业,他被“对口”安排管理村里的养殖业。“下鱼塘的时间比村民还多,每天都要取水样作测试。”陈国烽一脸憨笑。

  其实,陈国烽也是个养殖“外行”,他大学主修“车辆工程”。三合村有近800亩鱼塘,每年的承包费是村财政的支柱,“不提高养殖业效益,村收入就上不去”。

  入村以来,陈国烽不断与母校联系“取经”,请来教授现场传教。目前,他草拟的一个“鱼、鸭、猪”混养生态养殖计划已接近完成,请专家一估算,说有上千万元的年利润空间。

  分管教育的骆嫦琳成了村子里最忙的“老师姐姐”,教育心理学的专业背景,让她设计的趣味课程很快在三合小学70多个孩子中风靡起来。她主教四五六年级的英语课,边演话剧,边唱歌跳舞,边学英语,让她的课堂很快出了名,镇中心小学还专程派老师到村里听她的公开课。而三合村的村民们更觉得开心的是,村里那些瞎胡闹、骂粗口的孩子,恋上大学生老师后,变得懂礼貌、爱读书了。一个多年来除了孩子就是老人的村庄,难得地多了许多的生气与快乐。

  这几天,村官马锦添拿到了上任来的首份“政绩”。村里的政务公开栏上,以他为“甲方”代表村委会发布的回收鱼塘公告,贴得很醒目。

  马锦添在村里主管“村务”,还兼任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尽管上任时间不长,“麻烦事”却已不少:看病医疗、邻里纠纷、婚姻官司、养老、隔代教育…… 遇到了,都得解决。还有些事,让他觉得有点“秀才遇着兵”:一名村民强占村里七亩鱼塘四年多,分文未上交。马锦添上门做工作要收回鱼塘,结果被这名村民追砍,“不止恫吓,还往身上砍”。

  “讲理讲不通,打又打不过”,马锦添说,他多次向镇里求援,甚至不惜打算与当事人对簿公堂。搞到最后,这名村民终于让步,捞走鱼,交出了鱼塘。

  “零报酬”村官的生存尴尬

  “目前,所有人都是零收入”,马锦添直言,这让大学生的下乡计划处境有点尴尬。

  三合村有“村官”和老师的在编名额,但新来的大学生“村官”是编外人员。村委会主任杨兴旺毫不讳言,目前没有任何给大学生报酬的计划。除了村民每日定量供给的米、肉和蔬菜,大学生们在三合村纯粹是义务劳动,“不少人不得不从家里借来1000元或500元,艰难度日”。

  陈国烽挺羡慕那些政府选聘下乡的大学生村官:签订聘任合同,有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和津贴,有的还能免除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想考公务员还有优惠政策。所有这些,“小蜜蜂团队”的村官们都无法享受,因为他们是民间自发的。

  往来三合村的大学生不少家境清贫,甚至背负债务。不少家长渴望大学生读完书就能反哺家庭,“下乡计划”却让他们好梦成空。

  陈国烽是家中长子,有四个弟妹。为了供他读大学,弟妹们陆续辍学打工,家里借贷近10万元,他也欠了2万多元的助学贷款。今年初,父亲突遭车祸,陈国烽凑了一万块钱寄回家,继续自己的“村官事业”。他的做法,遭到了弟妹们的抵触。陈国烽说,家人不止一次要他找份稳定的工作。沉浸在下乡热忱中的陈国烽,似乎淡化了家人的现实困境,“希望村里的项目早点产生经济效益吧”。

  村官马锦添也有自己的烦恼,父亲患糖尿病,背负着不少债务。即便是被他们推为“富婆”的骆嫦琳,双亲退休,家中也并不宽裕。

  大学生们“不计后果”的行动,遭到了很多家长的反对。骆嫦琳的父亲从惠州跑到广州,试图让女儿放弃。但这种尝试大多徒劳无功,他们很多人都坚定地“留在了团队”。

  陈国烽曾告诉记者,三年后如果还是这种状态(指无任何收入),一定找别的工作。日前记者再问,答案变成了“干个七年也无所谓”。

  村官们的“委任状”上,没有任期。能呆多久,对谁来说,都是个未知数。  本报记者 李春暐 孙朝方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