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女幸遇总理解决孩子转学难:他如老父般亲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打工女幸遇总理解决孩子转学难:他如老父般亲切
2009年08月26日 10:55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杏兰)两天来,一条新闻在快速传播着:温家宝总理在温州视察时遇到湖北阳新籍务工妇女尹翠还,听到尹的哭诉后,很快为她解决了儿子转学的难题。

  尹翠还是怎样的女子?她有怎样的艰难经历?温总理的交谈给她带来怎样的变化?记者进行了采访。

  他像老父亲一样亲切

  昨日下午,记者拨通尹翠还的电话,她给记者回忆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23日晚6时,我和孩子在快餐厅只点了一份盒饭,两人共着吃。突然看到总理向这边走来。大家一下呆住了!

  总理瘦瘦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像老父亲一样亲切。总理走向我俩,主动与我握手问好,并问一份快餐多少钱?两人共一份可否吃得饱?我回答说5元一份,能吃饱。

  总理又问我是哪里人?在温州做什么工作?孩子几岁了?家中有无困难?我一一回答,说到伤心处不由自主掉下眼泪。我说,在温州打工6年,丈夫患白血病一个月前去世。儿子10岁,马上读5年级,想把孩子转到工厂附近上学方便照顾,可一连问了3所学校,都不同意接收。

  温总理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孩子很有灵性,十分可爱,一定要培养好。说完,总理叮嘱身边人员去调查一下,看能不能帮助解决转学问题。

  不到半小时转学落实了

  温总理离开后不到半小时,一位工作人员就给我打来电话,说孩子转学的事情已经落实好了,转到工厂附近的育英小学。我还得知,温总理当时还没吃晚饭,直到视察完毕才吃。饭后,他还在问孩子转学的事。

  24日上午,温州市教育局负责人来到工厂,带我去学校联系孩子转学事情。到25日下午,孩子办好了全部转学手续。以前的学校离工厂有几公里路,现在的学校离工厂只有500米,孩子上下学很方便。

  打工夫妻命运多舛

  今年35岁的尹翠还命运多舛。她老家位于阳新最偏远的三溪镇黄冲村,十分贫困,有3个哥哥1个姐姐,全都在外打工。17岁时,因家贫,尹翠还中专只读了一年就辍学,开始在外打工。

  洗碗、做鞋、搞缝纫,什么样的苦活累活她都干过。1996年,她认识了来自重庆涪陵市的曹光荣。曹光荣大她5岁,自幼父母离异,18岁就在外打工谋生。

  两颗异乡游子的心紧贴在一起,尹翠还把曹光荣带回老家。不料老父老母认为曹光荣老家太远,坚决反对。他们作势要打女儿,曹光荣当场跪下说:“你们不要打她了。如果不能做夫妻,就让我们做兄妹吧!”曹光荣的真诚打动了老人,最后同意了婚事。

  1999年,孩子出生,两人边打工边拉扯幼儿。虽然贫穷,可三口之家很和睦。没想到2003年,曹光荣得了白血病,干不了重活,还得吃药治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尹翠还1000元左右的工资维持。她说:“不敢给孩子多花一分钱,长到10岁,只带他去过一次大超市。”

  2007年,曹光荣病情恶化,需要吃一种昂贵的进口药,一个月就要1.5万元。为了治病,尹翠还借遍了所有亲朋好友。今年7月,曹光荣去世,留下10多万元债务。尹翠还将丈夫的骨灰带回阳新老家安葬,“这是丈夫临终的心愿。”

  阳新老屋家徒四壁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尹翠还位于三溪镇黄冲村的老家。顺着一条颠簸不平的乡村公路车行40分钟后,还得步行半小时。

  呈现在眼前的是4间简陋的土房,屋里有两位鬓发皆白、衣衫褴褛的老人,分别是尹翠还75岁的父亲和70岁的母亲。屋子里的桌椅床柜都很破旧,除了一台17英寸旧电视和一台小电扇,再无值钱之物。

  提到总理帮外孙转学的事,两位老人也很是激动。老母亲说:“听说女儿见到了总理,昨天我在电视机前从下午2点一直守着,在凌晨1点终于看到了总理与女儿握手的画面,我和老伴顿时都哭了。”

  希望更多人得帮助

  几天来,尹翠还感受到来自各界的关注和问候。温州市教育局帮孩子转学后还免收学费;工厂也着手帮助,在温州的老乡们纷纷打来电话。

  昨日下午,在外出差的阳新县委书记刘圣华得知尹翠还的情况后,安排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足意专程看望尹的父母,送去1000元慰问金,并联系在温州的阳新商会负责人,要求长期关注和帮助尹翠还母子俩。

  昨日,尹翠还告诉记者:“以前,我和丈夫在外漂泊,在贫困线、疾病线上挣扎时,深深感到孤独无助,也常抱怨命运不公。可是,看到温总理日理万机,却这么关心普通打工者,我感到温暖的阳光从此照进了心中。以后我不再感叹和悲伤,要好好工作,牢记总理的叮嘱,把孩子培养好。”

  尹翠还动情地对记者说,见到总理的时候,因为太激动,有句话忘了对总理说,一直在遗憾。这次一定要通过媒体表达出来:“当时我离总理很近,看到他有很多白发,感到很心疼,请总理一定保重身体。只有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为咱老百姓办事。”

  尹翠还还表示,在温州有许多像她一样的打工父母,出于无奈把孩子带在身边。他们要想转到近一点的学校,得交1万多元借读费,很多人根本交不起,希望能有更多的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帮助。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