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国人不必为没有诺贝尔奖自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国人不必为没有诺贝尔奖自卑
2009年10月23日 10: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报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雷宇)“我们要解开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要有超越西方的信心和勇气。”今天上午在京召开的2009创新方法高层论坛上,2008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院士针对国内新一轮的诺贝尔奖忧虑,发言语重心长。

  在徐光宪看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土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国人对此颇为自卑。而事实上,诺贝尔奖百年辉煌,但仍有不少局限:

  学科覆盖面不广,只有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经济学奖、文学奖、和平奖,没有数学、力学、地学、农学、信息、航天、新材料、环境、工程科学、纳米科学技术等奖。

  诺奖获得者的成就差别很大,其中爱因斯坦是百年一遇的世界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等是十年一遇的伟大科学家,90%是一年一遇的大科学家。

  诺贝尔奖的评审也有失误,如DDT的发明人获化学奖,航海灯塔的发明人获物理奖等。门捷列夫、Slater、Eyring、Gamov、相对论等均未获奖。

  “中国也有巨人。”徐光宪以钱学森为例分析。在科学技术方面,1989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会议上,钱学森被授予“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

  1999年他又被国际媒体选为“影响20世纪科技发展的20位世界级科技巨人之一。第一是爱因斯坦,然后是玻耳、居里夫人、冯卡门等,钱学森排名第18,是20位中唯一的亚洲人。

  “所以钱学森是十年一遇的世界伟大科学家,超过一年一遇的一般诺贝尔奖得主。”

  在徐光宪看来,中国科技正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科技人员已达4200万人,研发经费已达4570亿。基础研究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都取得巨大进展,形势无限美好。

  徐光宪就此预测,上世纪前40年获诺贝尔奖最多的是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后来转移到美国,到2100年应该转移到中国,替代美国成为诺贝尔获奖者的大国、强国。“2060年应该与美国平分秋色。”

  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徐光宪毅然回国在北大化学系执教,一教就是半个多世纪。

  而今,这位已经89岁的老院士把目光投向了青年学子,“要树立不迷信西方,要有超越西方的雄心壮志。”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