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参赛的作文得了“国家大奖” 背后有何猫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没参赛的作文得了“国家大奖” 背后有何猫腻?
2009年12月03日 07:54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就是雯雯收到的获奖通知。王赟 戚庆燕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记者调查背后“猫腻”,学生家长却犯了难:该不该告诉孩子真相?

  被告知自己的作文获了国家大奖,还能编成书出版,小学生基本上没法拒绝这些“荣誉”。然而,家长们却心生疑窦:没参赛的作文竟能得大奖,作品入编成书必须交钱订购10本以上,至少288元钱。“感觉像个骗局。”近日,南京某小学一位家长向本报报料,记者调查后发现,大奖背后果然有“猫腻”。

  疑惑天上掉下个“作文大奖”

  “爸爸妈妈,我的作文获国家大奖了!”就读于南京白下区一所小学的雯雯(化名),一回家就兴奋地直嚷嚷,飞快地从书包中拿出获奖通知向父母“献宝”。可是看过这份由“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评委会”寄来的“获奖通知”后,雯雯的父母满脑子的问号:“孩子的这篇作文只是在本地报纸上发表过,从没参加过任何比赛,怎么会这么容易就获了全国大奖呢?”

  更让他们感到疑虑的是,通知书上还写到,“你的作品将编入《中国青少年优秀作品选》”,但要想“让别人读你的书”, 得出钱购买,起步价是288元(共10册),而且订费要在15天内寄去。

  雯雯的爸爸立刻跟其他学生家长联系了一下,发现这个班还有另外4名学生收到了同样的“获奖通知”,所获的奖项不是“金奖”就是“银奖”,同样,这些学生都在南京几家报纸的成长周刊或者作文版上发表过作文,但都没有参加过这个“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

  “我感觉这是一个骗局。”昨日,雯雯爸爸拨通本报记者的电话,“这种骗局对孩子很有诱惑,毕竟对他们来说,得奖甚至出书都是不容易的事情。这几天孩子天天吵着让我寄钱,请扬子晚报把这件事调查一下,给众多家长提个醒。”

  调查

  所有得奖文章都曾在报上发表

  在雯雯爸爸提供的这封“获奖通知”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你是数万名作者中,经提名、初评、复评,层层选拔,报评委会研究,被评为本年龄段20名获奖者之一。”上面还列了所有奖项的选项,在银奖那一项前面打了个钩。

  记者还看到,该“获奖通知”上盖了4个主办方的大红印章,分别是“北京千千结文化中心”、“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中国新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和“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组委会”。并声称,这个大赛历经十二届,免交参赛费、评审费,作品选由出版社正式出版。不过,为了保证这本书出版,每位作者必须定购 10册以上,平装本的费用每册为28.8元,硬精装本每册为58.8元。

  这些主办方到底是“何方神圣”?在北京市企业信用网上,记者查询到,北京千千结文化中心是以一万元注册资本在2008年12月5日注册的。一个成立还不到一年的公司,竟能 “成功举办十二届大赛”?显然不可能。

  而所谓的“中国新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在北京市企业信用网上根本就查询不到,记者又向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局查询,显示为“此单位未在我局办理备案手续”。一个不存在的出版公司如何“正式出版”作品选?由它赞助运行的“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正规吗?“作文大奖”是怎么评出来的?

  为得悉其中的“玄机”,记者按照获奖通知上的联系方式,以获奖学生家长的身份拨通了北京这家评选机构的电话,以下是记者与一接线员的大致通话内容:

  记者:“我小孩没有参加你们的大赛,作文怎么会获奖呢?”

  接线员:“你小孩的文章在什么刊物发表过吗?”

  记者:“有呀,10天前在我们当地的报纸上发表过。”

  接线员:“那就是编辑或者读者推荐的。”

  记者:“每个作者订10册书太多了,能不能订少点?”

  接线员:“不行。”

  记者:“这个新文化出版公司,为什么在书店都找不到任何它出版的书?”

  接线员:“那很正常,它出版的都不是畅销书。”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