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弃档”愈演愈烈 专家:工龄或被记为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生“弃档”愈演愈烈 专家:工龄或被记为零
2009年12月03日 11:42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个厚厚的黄色牛皮纸袋,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盖着公章的表格,记录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但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对它并不“感冒”,甚至看做是自己工作流动的“束缚”而欲丢弃,这就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遗弃档案”现象。

  被“隐藏”的档案

  从贵州某高校毕业不久的小王,最近在某外资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心想跳槽的他很快就和原单位说了“拜拜”,考虑到当初和单位签订了1年的合同,如果要拿回档案就要赔偿单位一大笔违约金。于是他招呼也没跟单位打就“跳”了。

  接下来,他辗转“跳”了几个单位。对于当初被自己扔在原单位的档案,他干脆一直不闻不问。

  “没有档案也没事,我工作不照样好好的吗?” 事实上,像小王这样无意间将自己的档案“隐匿”了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多。

  就在不久前,记者从贵州省人才交流中心与贵阳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他们人事托管代理的10余万份人事档案中,多年无人问津的占到2/3,有近7万份。据了解,这些档案90%以上的“主人”大部分都是这两年毕业后暂时找不到接收单位,而把档案留在学校,随后一直都置之不顾的大学生。 其余只有少部分为企业普通职工或其他辞职、辞退人员的档案。

  贵州省人才交流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更是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们这里无人问津的档案最长达到了13年之久,许多档案从放进之日起,就成了“死档”,但人才中心又不得不对这些档案进行保存。

  是什么让档案“隐藏”?

  “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自己的档案现在在哪里。”已经工作一年的陈晓谈到自己的档案,一脸茫然。 2008年,他刚从贵州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留在了省会城市贵阳。与班里其他同学相比,他并没有跟风参加“公务员考试热”,而是干起了销售,两年下来他已经小有成绩。

  陈晓告诉记者,他觉得档案只是对某些想“进单位”的人有用处。“我现在干得挺好的,目前来看,我觉得档案对自己来说确实没啥作用,只能作为自己的人生经历的一种见证,它的收藏作用大过实际作用。”

  调查中,记者发现,随着社会就业方式、环境的日趋多元化,尤其是近年来非公经济比重的逐年提高,一些大学生不用档案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这在客观上促生了档案的“隐藏”。

  记者在贵州省某高校进行了随机采访,超过70%的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对于档案的用途知之甚少,不少毕业生甚至不知档案与自身有何关系。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档案的处置方式分以下几种:有的随意将档案丢在学校置之不理;有的干脆把档案揣在身上;小部分人把档案转到了学校所在地的人才市场,但几年后就忘了这事;更多人则完全将档案遗忘了,不知档案是转回了原籍,还是留在了学校,或是转到了人才市场。

  “档案依然很重要”

  随着进入私企和自谋职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如何妥善地处理自己的人事档案,成为这一人群必须面对的问题。

  贵州省人才交流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人事代理部部长任志慧说,“因个人不重视,很可能致使这些个人重要资料丢失或损坏,最终导致不必要的麻烦或档案里没有这段‘历史’。”同时她提醒,即将毕业或已毕业没把档案当回事的大学生,还有那些国有破产企业职工们,如果没有档案,申报职称、退休、办理养老保险等都将成为难题。

  此外,在遇到转正定级、开具出国、考研等有关证明,都会用到人事档案。档案一旦流散遗失可能会产生多种严重后果,毕业后无论工作多少年,工龄都可能被记为零。

  对此,任志慧提醒,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先问清楚单位如何接收人事档案,不接收档案的,应将档案转到何处;进入新单位时,要催促单位办理用工手续和签订劳动合同,并及时将招工录用材料和劳动合同交给档案管理部门;在离职时,应将离职证明(解除合同证明)等归档,并将人事档案转到新的单位。(赵福中 李丰)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