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百年织就科技与文化的“双面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苏州大学:百年织就科技与文化的“双面绣”
2010年05月19日 09: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苏州大学举办110周年校庆。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苏州5月19日电 题:苏州大学:百年织就科技与文化的“双面绣”

  作者: 王莉莉

  18日,走过110年不平凡历程的苏州大学,迎来了她的110周岁华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出席庆典并讲话。

  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创办于1900年,是最早在中国建立起的具有现代大学特征的高等学府之一。现在,苏州大学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现设有2个学部、20个学院,拥有各类在校生约5万人,其中外国留学生近2000人。

  欢庆的日子里,苏州大学热闹非凡。来了,喜气洋洋的年轻学子;来了,白发苍苍的海内外嘉宾;来了,同根同源的两岸校友同胞。他们在此见证一所著名高校的百年历史与现在,也见证一个城市的百年沧桑与辉煌。

  科技的“引擎”

  110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等等都是苏大的骄子。

  踏准区域产业转型步调,苏大正成为苏州这座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的强大“科技引擎”。

  目前,苏大成立了18家高科技企业,与有关部门合作组建了7家研究机构,与30余家企业合作共建了教学科研基地或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高新科技成果年均转化率达到20%左右。一条 “人才—企业—产业”的创新创业路径清晰可见,服务社会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苏大放大特色学科优势,创设了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大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并与苏州市政府合作共建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引入73家企业,促进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打开新的广阔空间。

  文化的“宝库”

  在苏州大学校园内,一栋新落成的红砖建筑颇引人注目。在苏大110周年校庆之际,这座总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的苏州大学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宾,成为保存学校110年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馆内收藏有中国创刊最早的大学学报——1906年创办于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的《学桴》杂志,它可以说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也见证了苏州大学110年来生生不息的文脉。

  坐拥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苏州大学非常重视从地方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质,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评弹、昆曲等具有吴文化特色的系列活动与讲座已成为该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亮点,一批80后90后成为了昆曲评弹的票友。

  苏大与昆曲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1989年,苏大中文系就开办了昆曲艺术本科班,并在1993年设立选修课,开高校普及昆曲教育之先河。

  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年,苏州市政府即与苏大联合创建中国昆曲研究中心。此后,苏大学者应“昆曲义工”白先勇之邀,参与青春版《牡丹亭》的排演。2004年该剧在苏大举行大陆首演,迅即在全国刮起一股“昆曲热”。

  今年4月,“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在苏州大学启动。从今年9月开始,“昆曲传承”将作为苏州大学的全校选修课,面向大学生全面推广,预计历时一年。

  与苏州携手走过110年的苏大,如今正成为苏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智库”:先后成立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苏州园林遗产保护研究所……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时代重任!

  每一座经济发达和历史久远的城市,都有其耀眼和相配的大学名片。如今,苏大已经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百年苏大积淀的精神,也已经成为苏州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巫峰】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