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才周海洋遭遇尴尬引热议:高考能否有特殊通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偏才周海洋遭遇尴尬引热议:高考能否有特殊通道
2009年07月06日 11:25 来源:湖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51行102句七言古诗,使得武汉市汉南区考生周海洋赢得了“湖北最牛高考作文”的赞誉。然而,对于18岁的周海洋来说,更多的则是尴尬:尽管作文得了满分,但总分370分,只达到第四批高职高专的录取资格线。

  此间,三峡大学等多所高校向周海洋伸出了橄榄枝:报告省招办,破格录取。对此,省招办有关负责人称,高考招生政策由教育部制定,“破格录取”需要授权。其次,周海洋不符合自主招生的政策范围。这意味着,周海洋的“特招”之路遭遇“拦路虎”,家境贫困的他面临复读的抉择。

  78年前,清华大学向数学零分、但语文和外语满分的吴晗敞开了大门。而今,面对暂时被挡在大学门外的周海洋,社会舆论热烈:是否应该给予真正的偏才以机会?

  特殊人才需要特殊通道

  读了周海洋的高考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涂艳国、湖北大学教授叶显发都赞不绝口:能在不到一个小时之内,写出这样高水平的古体诗,显示出其对历史的熟稔、知识面的广博以及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这样的诗,很多高校教授都不一定写得出,这难道不是一种人才吗?而新华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高达80.2%的人认为,周海洋“应该被破格录取”。

  得知周海洋面临复读,一直关注此事的湖北大学叶显发教授不无惋惜:对在高考中出现的偏才,高考改革亟待为之建立“绿色通道”。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成为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渠道,也成为人们改变命运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33年来的实践表明,面对高考,各门功课全面发展的“均衡”学生成为最大受益者,这也符合我国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有高考招生制度并非没有考虑到特殊人才。高校自主招生,国际奥赛获奖者免试入学等,就是为“特殊人才”开辟的特殊通道。然而,各高校自主招生选拔一般都在高考统考前进行,而且这些考生还需通过高考的基本分数线,才能获得一定的降分资格;奥赛也只是一种极窄的特殊通道。“选拔偏才不能用常规模式。”华中师大教育学院院长、博导涂艳国教授坦言,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打好基础、均衡发展,用常规的中考、高考以分数论高低的评价标准衡量特殊人才,周海洋式的偏才、“怪才”难免被淘汰、埋没。

  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让所有人都成为“全才”。不少网友认为,我们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少创造性的空间,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在确保公平的同时,也毫无疑问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些网友尖锐地设问:如果臧克家、钱钟书参加高考,是否也会挡在大学门外,遑论清华这样的名校?

  1930年,著名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山东大学时数学零分,但文学院院长闻一多视其在文学方面的特殊才能而破格录取了他。大学者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国文、英文突出也获特殊照顾。叶显发教授笑言:如果按照现在的高考招生制度,毫无疑问他们都会落榜。

  以公平开辟通道

  对少数特殊人才开辟特殊通道,极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高校为此承受了巨大压力。去年,清华大学降低60分录取少年作家蒋方舟,就曾遭遇广泛的质疑。 “高考最重要的规则是公平。公众并不反对真正的偏才享受破格录取,而是担心选拔偏才的过程不公平。”涂艳国教授指出。眼下,尽管高考制度严格,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或考试作弊,或伪造加分身份,或花钱买指标,或冒名上大学等等,不一而足。如果弹性更大地对偏才、“怪才” 打开特殊通道,会不会产生更大的招生腐败?“开辟特殊通道的前提是公平,选拔必须严格、透明,接受广泛的监督,让‘偏才’能得到公众认可,公众的质疑方能化解。”叶显发教授建议,应该依人才的特殊性,创造特殊的考试或选拔方式。

  目前,中学生国际数学奥赛集训队队员全部被保送北大、清华等名校,但社会对此少有不解与质疑。原因很简单,这类考试程序严格,结果可信,没有真水平不可能获奖。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曾经招收过几十名冠军运动员,其中的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公众对此也大多能接受。原因也很简单:冠军是拼出来的。

  叶显发教授建议,应借鉴这些经验,建立相关机制,并在获得社会高度认可后实行,为少数特殊人才开辟特殊通道。比如,建立专门的评判机构,让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参与,对偏才、“怪才”进行认定。专家成员透明产生,接受社会监督;认定结论,更应公示,接受全社会拷问。(记者 江卉 通讯员 李艳芳实习生 梁唯雅)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