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集团化”:杭州教育均衡迈出第一步(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名校集团化”:杭州教育均衡迈出第一步(图)
2009年03月25日 13:52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求是教育集团的核心是闻名杭州的浙江大学附属小学——求是小学,1999年起相继接管城西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竞舟校区、星洲校区,2009年1月又与坤和·和家园签约合办国际级精品小学——和家园·求是小学。(资料照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编者按:“名校集团化”办学热潮在杭州出现不是偶然的。从探索到成熟,从质疑到信任,从赞誉到冷静思考,这一进程耐人寻味。对于杭州教育的主导者来说,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成功只是迈出了教育均衡、公平改革的第一步,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仅就当前的探索来看,值得关注之处甚多。

  冬去春来,杭州市的教育集团又增添4个新成员:现代实验教育集团、长青教育集团、胜蓝教育集团、求知教育集团。这是四大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几天之后,下城区特色教育集团诞生。至此,杭州全市的教育集团已达到120个,成员单位417个,集团数是2004年的4倍。

  从1999年杭州求是小学在全国率先开始义务教育公办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探索至今,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探索完善,发展壮大。

  从探索到成熟

  “择校热”是近一二十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一个久治难愈的顽症。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市发展提速,杭州的“择校”风愈演愈烈,一名学生的择校费高达几十万元。家长迁户口、托关系、走后门,甚至借债择校送儿女上学。

  “择校热”根源于教育资源不均衡,而“择校热”又加剧了薄弱校和优质校的分化。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义务教育阶段浙江全省有近11%的学生择校,平均缴纳择校费8240元。择校生大多数来自社会的强势人群,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

  当“择校热”的弊端为世人诟病时,1999年9月,杭州城西商住区的孩子和家长们迎来了一个喜讯: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原来,位于竞舟路的新建住宅区配套学校已被杭州西湖区的老牌名校求是小学接管了。于是,一场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和管理来实现新区配套学校超常规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改革探索开始了。

  2002年10月,浙江省首个公办基础教育集团——杭州求是教育集团在西湖区正式成立。一年后,杭州江干区的采荷第二小学也开始尝试集团化办学。杭州的教育集团在探索中找到了“名校+新校”的全新办学模式。

  两个教育集团的成功创办,开启了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引起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也引起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

  2004年,杭州市为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均衡化、优质化进程,率先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开始全面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教育集团开始在杭州各个城区迅速涌现。2006年9月和2007年9月,杭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意见》。以名校为龙头,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式,名校承办、投资、入股等形式,在一体化模式和共同体模式两大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探索“核心连锁”式、“教育联盟”式、“名校托管”式、“城乡互助共同体”式、优质资源再生发展式等多种运作机制,实施“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民办校”等多种办学模式。

  杭州市规定,除部分农村地区外,2004年以后由政府投资的新建学校,原则上只建新学校,不取新校名,不挂新校牌,由名校来管理,实现政府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杭州市领导把这种做法称为“电梯式”发展模式——新校、民校和弱校搭乘名校这架“电梯”,走一条低成本、小风险的发展之路。

  2007年10月,《杭州市名校集团(互助共同体)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出台,从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干部队伍与师资品质、教育环境与文化资源、办学水平与社会效益以及创新与特色等五大方面,为名校集团化办学树起了一个标杆,标志着杭州集团化办学道路步入成熟阶段。

  最新统计显示,在杭州市主城区,已有59.7%的中小学实施了集团化办学,中小学生受益面达到54.9%。部分城区已基本实现教育集团全覆盖,如上城区从集团、联盟和共同体三个层面,使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基本覆盖全区;下城区已有25个教育集团,涉及69个校(园)区,集团化办学已覆盖区内所有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也做到了基本覆盖全区。

  “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方法。”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

  从质疑到信任

  2008年9月,家住杭州城北东新园小区的刘先生,毫不犹豫地把孩子送进了家门口的青春中学分校。刘先生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教育集团的分校和本部几乎没什么区别,教育质量一样有保证,值得信赖。

  不过,杭州的集团化办学之路一开始并不那么顺利,许多市民对分校充满质疑,分校和本部在百姓心中依旧有差别。是什么改变了市民们的“本部”意识?

  “消除市民的‘本部’意识,不是靠说教,而是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本部与分校一个样。我们进行集团办学的旨向就是实现教育公平。”求是教育集团负责人的一句话道破玄机。据了解,杭州教育集团实行章程统领下的集团理事会负责制,建立集团成员单位间的契约关系,明确权利义务,创新组织管理架构,大部分都在内部进行统一管理,对下属成员单位进行科学支配,使人、财、物可统一调配,这一管理模式使新校区质量迅速提高。

  2005年求是教育集团第一份质检报告显示:求是教育集团下属三校各科合格率相差2%以内;三校家长对学校满意率最高为99.91%,最低为 99.85%。

  下城区教育局为了实现区域性优秀师资力量的均衡和共享,建立了“名师共享”制度,设立了名师资源库和“名师共享经费专户”。这些“造血”手段不仅让更多的学生受惠,同时缩短了优秀教师的成长周期,让优质师资得到了更好的均衡。

  那么,教育集团的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如何因时因地制宜,发挥最佳办学效益?

  “时机成熟再成立集团,效果会比较好。”西湖区的另一所百年名校——学军小学正在一个新建住宅区实施连锁办学,搭建起名校集团的雏形。学校领导认为,组建教育集团前提是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应该让它扩张,但不应盲目,毕竟资源是有限的,只有母体实力非常强大的时候,才能让新校茁壮成长。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教育集团发挥最佳的效果是3—4所学校,现在杭州的教育集团大部分为3所分校或校区,基本上未超过5所。杭州的教育集团发展并未只重数量忽视质量。他们在一所新校成熟的基础上才会进一步考虑综合实力而领办新的分校或校区。这样的办学思想让新校的质量得到了保障。

  这几年,杭州绝大多数教育集团的发展严格遵循学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对成员学校实施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将名校原有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学校制度的新文化有机结合,赢得名校集团文化的重构与再生,使得名校品牌在新的校区发扬光大。

  “昔日过浓过稠的血液,经过新鲜血液的适时适度补充,反而更加有利于健康,焕发活力。”杭州教育局局长徐一超说。新老校区之间得到了很好的互补,生源流失率、择校率直线下降,百姓的质疑态度开始转变为信任。

  从赞誉到冷静思考

  在2月11日新的四大教育集团正式挂牌5天后,杭州市下城区今年第五个教育集团——下城区特色教育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杭州市第一个联盟式特色教育集团。

  据了解,这个教育集团打的是特色牌,其特色是“琴球书画”,其集团的实质是艺术联盟。

  基础教学没有特色不行。若将各校的特色资源整合,其效应就会更大。

  刀茅巷小学的特色是口琴,该校的口琴已达到“生生会吹奏、班班响琴声、级级有乐团”的程度。与之相似,羽毛球是文龙巷小学的特色,书法是永天实验小学的特色,绘画是天水小学的特色。同时这4所学校的困难也是相似的:规模太小,难以发展。刀茅巷小学23个班级,599名学生,专任教师56 人。同学科的老师少,教师上课缺乏积极性,开展教研活动也困难。共同的困难使4所学校走到了一起,联盟因此诞生。

  名、特、优校齐头并进——一种多元的教育生态发展机制正在形成。

  新学期下城区5所教育集团的亮相,意味着杭州市新一轮教育集团组建拉开了帷幕。2009年1月,杭州市教育局围绕行业发展统筹办学资源,将杭州市商贸职业高级中学和杭州市开元职业学校合并办学,成立了一校三区规模的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

  杭州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专家认为,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兼顾公平与效率、适合与卓越的教育和谐发展问题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给中国的教育均衡发展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然而,面对杭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对教育需求的攀升,有人认为,杭州集团化办学也存在硬伤。集团化办学原本为学校现代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平台,但部分教育集团依旧沿袭旧的管理模式,停留在外形的改变上,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变化。

  一份杭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调查报告显示,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各城区推进集团化办学进程的不平衡;不同层次的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不均衡;教育集团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集团内部发展不均衡。这些不均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与完善。 本报通讯员 董齐 本报记者 叶辉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