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院士剽窃”不应止于真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评论:“院士剽窃”不应止于真相
2009年03月03日 16:08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6位教授联名投诉中国工程院院士涉嫌“抄袭剽窃等学术道德问题”,他们联名投诉的对象是2007年底当选工程院院士的刘兴土。据了解,6位教授多是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而且多是刘兴土的老同事。

  (3月2日《中国青年报》)

  刘院士是否真的涉嫌抄袭剽窃等学术道德问题,6位教授的投诉究竟是有的放矢还是无风起浪,想必会有谜底揭开的那一天。但是,上述“院士涉嫌剽窃”事件最值得关注的恐怕还不止于此。事实上,对于院士这样的学界泰斗而言,遵守学术道德当然是最起码的前提,假如一个人在学术道德上有污点,那么,即便有再大的贡献,也理应在院士评选的门槛前被一票否决。

  6位教授所投诉的,大多是发生在院士评选之前的事情,很多涉嫌“抄袭剽窃”的论文和著作,甚至恰恰是其申请院士的重要材料。再仔细一看,刘院士的当选是在2007年,而早在当时,各种有关其“抄袭剽窃”的举报和投诉就一直存在着。不难设想的是,院士评选体系显然不会对这些投诉和举报毫不知情,明明存在着疑点,明明知道候选人在学术道德方面遭遇着质疑,不去首先将事情的原委调查清楚,将事实的真相公之于众,反而带着疑点和嫌疑授予候选人院士头衔,如此罔顾学术道德的院士评选,倒是更加需要质疑。

  事实上,作为国内学术界最高的荣誉,作为国内学术的标杆,院士的遴选工作显然应该慎之又慎,显然应该建立起最严格的学术道德标尺,并最决绝地与任何学术污点划清界限才是。只有当作为最高学术荣誉的院士有了值得人们高山仰止的学术道德,整个中国学界的学术道德才会以此为楷模上行下效地得到净化,假如连院士都频频陷入“抄袭剽窃”之类最为不堪的学术泥淖中,假如连院士都无法确保最起码的学术清白的话,“抄袭剽窃”成为整个学术生态的真实写照,也就并不奇怪了。

  基于上述视点,对于“院士抄袭剽窃”丑闻的反思,其实不能止于事件本身,当院士的学术道德频遭质疑之时,整个院士体系及其遴选规则与机制,显然更需要从中反省,而不能旁若无人地置身事外。  武洁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