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当诵读经典变成了演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评论:当诵读经典变成了演戏……
2009年04月10日 15:44 来源:工人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泛行为艺术时代,人类的许多活动都打上了表演的印记。譬如说诵读,有人偏偏要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合一,诵读我国传统的典籍时,刻意制造一种古色古香的氛围。这类表演性质的诵读,时有上演。

  3月26日,“经典诵读在锦江”活动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举行。18名身穿汉服的青年当众完成汉代成人礼,而锦江区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亦随即启动。为倡导辖区内机关干部争读国学,锦江区公开发出倡议,号召全区机关干部每天关闭电视或电脑一小时,把时间用于学习国学经典。

  身着华丽的汉服,头戴竖立的高冠,手捧复印的纸片,在舞台般的场合下合诵国学经典……如果不是报道中配的现场图片,也许这个活动还不至于受到争议。虽然舆论对国学经典该不该读有不同的声音,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和教化功能,读经活动的队伍在扩大应该是不争的事实。锦江区政府支持辖区的居民学习国学知识,鼓励机关工作人员每天读一点国学经典,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是,究竟该以何种形式诵读经典,却是需要商榷的。

  也许,在组织诵读方看来,要凸显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严肃性,不还原古代的场景,就不算对国学的尊重。我的看法刚好相反,任何典籍都是超越了时代、跨越了时空的知识产品。这种知识产品的传播和发扬光大,需要的是学习者的悉心研读,当然也包括诵读和背诵。学习国学,用不着公开表演,只要学习者铭记于心就足够了。如果为宣传国学经典,举行一些大型的宣传活动,不是说不可以,而是要学会寻找古今的结合点,恰到好处地做好宣传工作。一旦寻找的结合点不合适,要么引起非议,要么效果适得其反。当代人诵读经典的机会不多,扫盲是第一要义;其次要理解其中的真谛。而穿着汉服诵读经典,反倒有点滑稽。这是因为,不管是花钱租用汉服还是自己去定做汉服,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中国传统的教育历来倡导节俭观念,后人为诵读一次经典而如此奢侈,刚好和古人的意图相违背。如果各地都纷纷效仿,后果不堪设想。更为重要的是,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旨在潜移默化人心,而非当众的表演。反观时下的一些活动,过于看重形体外貌的仿古,恰恰忽略了内在品质的效古,这样的诵读经典和演员的角色客串有何两样?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其实,人的所有行为又何尝不是内心活动的写照呢?学习更多是一种私务,诵读更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揣摩理解,当众的诵读是表演而非真正的研习。继承国学,“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而采取行为艺术的方式从形式上模仿古人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要也罢,毕竟我们的学习不是给当代人逗乐,不是给后人制造笑柄。要读,就自己潜心去学自己的习,少在公众场合演戏般来搞活动!刘海明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