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学术不端要注重软环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治理学术不端要注重软环境
2009年04月15日 11:35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年来,一些学术剽窃、造假事件在学术界屡屡曝光。为此,教育部提出,强调“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并且提出“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的十六字方针。

  这十六字方针更多强调刚性治理,其实,治理学术不端,软环境也非常重要。处理学术问题更多还是要遵循学术的规律,采用学术的办法。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形象,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既是对“闯红线”者也是对有可能“闯红线”者最好的警示,告诫他们不要拿一辈子的声誉和学术生命做赌注。但惩处不是一劳永逸的良方,对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和不同群体身上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成名学者的学术行为要严格要求;对青年教师学术不端要坚持惩处和教育并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对学生中的学术不端行为要坚持教育、引导和指导为主,不能简单处分了事。

  要坚持制度规范学术行为。学术规范,制度建设是根本。任何一起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各种量化评估制度无形中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当前,多数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都是一年一次,而且规定了严格的量化指标,完不成工作量将会受到晋升或经济上的制约和损失,甚至有可能失去工作岗位,而科研成果多的科研人员无疑会分到更多的实惠。很多科研人员在利益诱导下拼命去追求力所不能及的东西,甚至铤而走险,靠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甚至伪造的方式“制造”尽可能多的成果。为避免制度催生造假,要一手抓学术繁荣,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是要制定学术规范和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准则,让学者不愿造假、不能造假、不敢造假;二是要充分依靠学术委员会,给学术委员会更大的发言权,更多的决策权;三是改革现行评价标准,提高学术评价的科学化程度,逐步从成果数量的考核转向成果质量的考核,从期刊等级的考核转向成果内容的考核。

  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宽容科研失败。若不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那么到处堵漏洞也没有用。大学要努力营造出宽松的学术环境,让学者们卸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包袱,潜心向学。要充分尊重学者的劳动、创造,宽容科研失败。越是原创性科研,越是要允许其失败。只有允许科研失败,才能迎接科研创新高潮的到来。高校应当营造一种让老师和学者能够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环境,不要为评职称所累,不要为工作量所累,不要为各种评奖所累,而潜心于自己的专业,潜心于学术,潜心于创新。王怀民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