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揪心科学家底线降至“不撒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两院院士揪心科学家底线降至“不撒谎”
2009年09月17日 07: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科协欲当学术腐败审判官

  在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参会记者小魏意外发现,每位与会人员的资料袋里,多了一本《科学道德规范手册》,手册中包括《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和《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

  同样让媒体“警觉”的是,与往年的安排有些不同,这一论坛被放在了年会开幕式之前。整整一天时间,20余名两院院士和美国科学家展开了激烈讨论,一起会诊当前频频爆发的“学术不端流感”。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的“把脉”言辞犀利,他历数当下科学界存在的13种违反学术道德的不端行为:论文造假、抄袭愈演愈烈;靠拉关系争项目和经费;评审成果造假;伪造学历及SCI引用查询证明;报奖搞包装、搞运作;为应付评估检查集体做假;搞“应试科研”;部分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利益化等。

  随后,SCI崇拜症遭到与会专家集体炮轰。

  杜祥琬院士认为,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我一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现在只能算一篇论文,按照现在的学位标准可能连硕士学位都得不到。这就启发我们反思,对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该如何掌握。”

  杨乐院士对20多年来我国科研体制思路进行了梳理。他认为科研管理的模式偏重于定量化,过分强调SCI影响因素,但是“这可以作为某一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在杨乐看来,科技界的高水平学者,如果每五六年能够做出一项推动国家进步的项目,比每年都发表若干篇SCI论文更有意义,所以必须转换观念,使科研树立正确的目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则呼唤给基础科学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个故事让他记忆犹新:在北京某研究所,一个科学家本来做得很好,因认定另一个方向更重要而转了领域。可事与愿违,他由于没能马上出版论文,被末位淘汰,由研究员降到副研究员,房子收回,老婆离婚。“有时候叫我评一些东西,一上来说一年写十篇文章,我说我没有这个本事,5年写一篇好文章就不得了啦。”

  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第三次抓起话筒时,他抛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为科学道德治病的医生是谁?怎么下药才能把病治好?”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