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体”成鸡肋遭质疑 “人教社”回应问题教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教材体”成鸡肋遭质疑 “人教社”回应问题教材
2009年12月16日 10:06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遭质疑的“人教社、苏教社”回应问题教材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 吴重生 本报记者 兰杨萍

  本报今年9月23日《爱迪生到底有没有救过妈妈——浙江3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随意杜撰等问题提出质疑》系列报道中,浙江3位语文老师,给时下普遍使用的“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挑出了不少“刺”,其中有课文事实与常识不符、价值观陈旧,甚至有杜撰名人故事的,引起全国教育界关注。

  教科书的编辑质量,关系到千千万万孩子。本报对小学语文教材问题的系列报道,使一场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打假运动”方兴未艾。小学语文教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有“教材体”文章?选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一套好的教材应该怎样坚持儿童本位?……

  继北师大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马新国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首次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各地多位学者也针对小学语文的一系列问题,从儿童文学阅读、语文课程、课堂实践等专业领域出发,进行了碰撞。

  教材主编:在等新课程标准出台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材修订按教育部的进度,现在在等待新课程标准出台,目前,他们正在做一些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对国内外教材进行比较,结合语文教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做好编写前理论准备工作。小学语文编辑室的工作人员还深入到教材实验区进行调研,倾听一线教师的建议。

  本报报道浙江三老师认为《陈毅探母》没有出处,有虚构嫌疑,对此,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回应说,陈毅探母,在陈毅的传记中确实没有记载。该故事是陈毅的侄子亲口跟陈毅展览馆的工作人员讲的,工作人员整理成文后,被收入了由中宣部、团中央和关工委联合推荐的一本关于青少年教育的书里。苏教版教材上的文章,正是从这本书里引用的。关于“爱迪生救母”一文,是从199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十部青少年教育小故事影片中选用过来的。

  朱家珑认为,浙江三教师“教材以美德绑架儿童”这样的提法,模糊了对儿童进行美德教育的概念。这种提法有负面作用。“我们非常重视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小学教材,应理直气壮地弘扬传统美德。”

  “教材体”存在短小轻薄的问题

  教师和家长关注的是如何从儿童出发,而教材编者可能更需要关注客观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及其他诸多非语文、非教育的因素。编辑课文,要考虑语文教学的生字、词语、造句,难易度、字频等一系列问题,有时候就不得不删改修订。

  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周益民举例说,一些教材的编写非常严格,规定每篇文章字数不允许超过多少,甚至连在哪篇课文中必须出现哪几个生字都有规定……重重限制之下,再好的文章也就慢慢走样了。因为这样的创编,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教材体”。

  “如果是选的文学文本,我完全反对教材体的选用。坚决反对,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曾任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长期关注小学语文教育的李庆明认为,语文教材编写需要打破框框,让具有真正的语言创造力的人能够把自己创作的好作品放到语文教材里面来。

  他认为,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语言发展的规律,需要找到合适的文体来对应。就目前比较流行的四五套教材来看,在整体质量上存在着短小轻薄的问题:篇幅上短小,思想性、艺术性上轻薄。为什么孩子到小学六年级毕业的时候语文能力还那么差?恐怕和他没有接触过复杂的文章有关。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