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会成为大学的指挥棒吗 中外大学校长对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就业会成为大学的指挥棒吗 中外大学校长对话
2010年05月04日 14:30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外大学校长及企业高管关于人才和就业的对话

  ●整理撰文:本报记者 李玉兰

  行业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会在就业市场上广受欢迎?究竟应该从何入手来培养才能使一个学生获得应对未来的能力?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进行到第二天,不止一个大学校长提出这样的问题。

  2010年我国有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实际上,就业机会在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社会评价大学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学校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上。在未来,就业会成为大学的指挥棒吗?如果大学以就业为导向,会不会影响“培养全面的人”这一目标?为了进一步展开对话,从社会人才需求的视角看待高等教育,本次论坛首次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管理者参加,与众多大学校长共同探讨。

  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大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既为大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比较薄弱。部分高校学科体系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动力也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不单单是大学毕业生找一份工作的问题,而是国家人才战略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学生就业压力的现实问题正在一定程度上驱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那么从企业的视角来看,他们希望从大学招聘到可以直接上手的员工吗?培养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应该成为追求么?当社会需求和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有差距,是改变大学还是“教育”用人单位?连日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校定位的大学校长们以及微软、IBM、欧特克、华为等著名企业的高管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

  (本报南京5月3日电)

  就业与高等教育的层次

  “有时候需要我们去教育雇主”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浙江大学尝试通识教育的模式,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关于就业的看法,有的学生,还有相关的各方包括政府部门,包括企业,他们都是希望能够有比较专业的人员来他们那儿工作,要求毕业生很专业化。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就业市场当中所遇到的障碍,你刚才提到这些雇主对于员工有所要求,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去教育雇主,就是企业等用人单位。美国名校的学生在就业市场当中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他们的学生很受欢迎。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有独立评判思维能力。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去教育那些用人单位,教育那些企业。越好的大学,当然学生的就业机会就越多,这是很自然的。而水平越高的大学在通识教育和在评判性思维、独立性思维方面往往也是做得最好的。在大学和政府、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教育他们,不断地去给他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就是从长远来讲,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评判能力对他们企业是有好处的,远胜于专门的一项技能。

  欧特克公司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在社会变革中,作为大学应该为未来的世界做好准备,培养出新的人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是涉及到一个单一的领域,而是涉及到跨领域跨学科很多的方面,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全面整合的方法来处理创新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大学培养出更多跨学科的人才。大学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软实力、软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加善于沟通,更加善于进行团队合作,这些不仅对于发明创造是有用的,而且对于未来的整个创新体系的建立,也是非常有用的。

  学术界和企业界合作在新的时代尤为重要,我们如果有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项目交给学生们参与去做,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解决跨学科、全方位的一些问题。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能够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职业前景能够提高教育的吸引度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本科阶段是否要面向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以市场需求或者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我想听听您对于这方面的看法。据我了解,一些美国学者对于这方面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在美国的工程教育当中,有人提出要回归工程。

  理查德·莱文: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其实欧洲也是这样,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有一些学校是专门培训最有竞争力、最高端的那些学生或者未来的人才的。这样的学校数量比较少,他们比较注重通识教育。还有很多学校是职业培训的机构,是专门为了以后具体的一个就业方向来培训学生的。在美国,大约一半大学生上的是类似于专科的、两年的社区大学。换句话说,美国一半高等教育的学生是两年专科的职业培训学校,这些学校纯粹是为了就业,为使学生最终找到一个工作进行技能培训。但是我们应该眼光放得更加广泛一点,在最高端的大学,美国最优秀的大学和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我们应该倡导通识教育。因为我们不光是要培训一些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的、一个具有某种技能的人,而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出下一代领导人。如果仅仅是为就业,甚至是为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市场当中找到一份工作为重点,这样的教育目标就太狭隘了。

  二战之后,美国其实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类似中国现在。社会必然要跨越目前以低价劳动力为竞争力的制造业模式,走向更加高端的模式,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要想解决这样一个跨越的问题,培养下一代的领导者,狭隘的职业教育是不足以迎接中国未来的挑战的。

  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校长彼得·古德蒙顿:大学在追求学术的同时,也应该保持跟社会的联系,这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学生报考某一个专业,可能是出于兴趣,也可能是出于就业前景考虑。专业或者说职业前景能够提高教育的吸引度,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职业生涯做准备。我们可以让行业参与课程的设置,让学生去企业做毕业论文或者设计。要把企业或者是把职业需要的方方面面纳入到教学当中去,并且系统地去做这件事情。

  全球的竞争不断加剧,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会进一步加强,这样才能应对竞争。未来不仅我们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社会和企业对学生也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自己也会对学校提更高的要求。大学在给学生提供课程服务的时候,要考虑怎样去满足学生要求。大学要考虑怎么样帮助学生去获得创新能力,怎样帮助他们去形成解决未来世界所面临的这些复杂问题的能力。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