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长应试教育 教授称招聘单位"以校取人"不可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助长应试教育 教授称招聘单位"以校取人"不可取
2009年02月26日 14:22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招聘单位“以校取人”属于歧视,很不公平。非“211”大学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有特长的学生。“以校取人”挫伤了广大学生的上进心。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应该“以人取人”,把毕业生的品德、全面素质放在第一位,给每个人平等竞争的机会

  我的一个学生,品学兼优,还是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班长。面对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她放弃了被上海一所民办高校录取的机会,打算回老家工作,春节前给那边一所大学投了自荐材料,应聘学生辅导员。因为她一直做学生干部,热爱并熟悉学生工作。但想不到的是,那所大学有关部门以她不是“211”高校的毕业生为由,将她拒之门外,连参加竞聘的资格也没给。这名学生放弃留上海而愿去老家工作,我认为是很好的选择,鼓励她这样做,现在她却十分失望和沮丧。她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无言以对。据我所知,像某大学这样“以校取人”的高校和用人单位很多,对此我是不赞成、不满意的。

  公平最重要的是机会公平过程公平

  “以校取人”是歧视非“211”高校,很不公平。全国普通高校有1700多所,如果把“有资格应聘”的高校限定在100所以内,等于把绝大多数高校的毕业生排除在了招聘之外。“211”高校固然是质量比较好的高校,但不等于其他高校没有优秀毕业生。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招生时分等级,从提前录取、一本、二本、三本到民办高校,学生由高分到低分按等级依次录取,这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在社会上引起了议论纷纷。现在学生毕业了,用人单位又要按学校“等级”取人,那就更不合理、更不公平了。公平最重要的是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不给毕业生应聘的机会,有何公平可言?至少给毕业生参与竞争的机会,才叫公平。如果在竞争中失败了,不被录用,这也是公平的,胜者上、败者下,理所当然。

  我们不禁要问,不让他们参与应聘、参与竞争,怎么知道他们不能胜任呢?一般大学的优秀学生可能少于重点大学,但也不乏优秀者,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李四光、华罗庚、鲁迅、郭沫若……都不是毕业于名牌重点大学,如果用人单位都拒绝录用他们,这些杰出人才不就被埋没了吗?“以校取人”不公平,应该让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在竞争中决定取舍,这才是公平的。

  非“211”大学中,其实有许多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校和专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有特长的学生。有些学生高考时因某门功课没考好,没有进入重点大学,不等于他门门功课都不好,更不能认为他整体素质不好,况且他进大学后会进步、变化的;相反,有些学生虽然高考进入重点大学,但进校后放松了学习、不求进取,则会退步、变化的。“唯学校论”是“唯成份论”、“唯出身论”的翻版。实践证明,杰出人才并非都出自于重点大学。社会调查表明,美国企业500强的CEO(首席执行官),仅10%毕业于“常青藤”大学,有10%的人没有读完大学,80%的人毕业于一般大学。惊人相似的是,据调查,我国100名有成就的青年企业家,也是仅10%毕业于重点大学、名牌大学,10%是小学到高中文化水平,而80%的人出自一般高校。

  “以校取人”助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以校取人”,挫伤了广大学生的上进心。如果不论怎么努力、怎么有成绩,毕业后仍被一些单位武断地拒之门外,连应聘的机会也不给,势必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现代管理科学的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引导、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并将他们取得的成绩与所获的利益挂钩。如果我们的高校和其他用人单位不限定少数高校毕业生可以应聘,而广开才路,向所有高校的毕业生开放,这既可选拔到更好、更多的优秀人才,又能激励众多的非 “211”大学的学子们勤奋学习、努力成才,岂不是大好事?

  “以校取人”,必将助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现在许多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把考取重点大学、名牌大学作为唯一奋斗目标,因为进了这些大学,将来地位高、待遇高,自己的身价高,对其他高校不屑一顾。有的考生被录取到省级重点高校也不去,执意要复读,明年再考全国重点大学。近年来,复读生越来越多,有些地区高达30%左右,这是值得深思的!高考是指挥棒,就业也是指挥棒,如果“以分取人”,就会导致学生一味追求高分;如果“以校取人”,就会导致学生一味追求名校。“以分取人”、“以校取人”,显然完全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绝不能仅引导学生追求高分、追求名校,丢掉了思想品德、失去了健康的身体。

  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应该“以人取人”,把毕业生的品德、全面素质放在第一位,给每个人平等竞争的机会,引导和促进青少年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道路前进。我强烈呼吁:各高校和用人单位取消“以校取人”的做法。  (杨德广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