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专家:“限购”对住宅影响较多

2011年09月01日 14:04 来源:昆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新的“限购”城市逐个亮相,这意味着限购令的力度继续加强和延伸。就昆明而言,从最近的统计数据看,“低迷”已经成为其真实写照,昆明理工大学房地产经营管理教研室主任邓晓盈认为,“限购”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住宅无疑是受影响较多的部分,而现在购房的人或许由三种人构成。

  对住宅影响大于商业

  “限购令执行下来有一个过程。”邓晓盈说道,今年3、4月份,昆明版限购令刚出台的一段时间里,楼市无论是成交量和成交额都还处于一个相对正常的范围,也有房地产商参与土地的“招拍挂”。“这说明那时候房地产商还是比较看好市场前景,觉得限购令只是一个暂时和阶段性的政策。”

  不过这种情况从下半年出现较大变化,由于先前一批执行限购令的城市效果并不明显,同时也为了防止二三线城市房价被推高,国家加强了限购令实施的力度,从时间上到空间上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近日新的限购城市已经陆续出现,而之前出台限购令的城市也开始“出效果”。

  “昆明现在就处在一个‘出效果’的阶段。”邓晓盈表示,从近期推出的项目来看,出现了“销售节奏放慢,成交量平稳或者下降”的一种趋势,而受到这种趋势影响大部分就是住宅。

  这种低迷实际也开始影响到商业地产。

  邓晓盈说:“从现在情况来看,商业地产确实还是受到追捧,在没有一个较好的资金投向情况下,投资者对商业地产有一个追捧的势头,但这种势头估计也在慢慢削弱。”

  她分析,最近几年昆明的商业地产供给量很大,但商业地产的成熟需要时间培育和资金沉淀,投资者就会考虑新的商业项目是否具备投资的价值,除非这些项目的地段、商圈氛围都比较好,有老商业圈的延伸和带动,这样的项目才能给投资者以信心。“所以现在投资者对商业项目也不会很盲从、冲动地去投资了,也会考虑从中更好地去选择。”邓晓盈说道。

  购房者或三种人构成

  在房地产目前一种处于“僵局”的情况下,邓晓盈认为一部分购房者要满足自己的“即时用房”,仍然得选择购买商品房。同时还有这样一部分群体,收入不算太高,但也不能保证自己获得保障房资格,也会选择直接购买商品房。这为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有的群体对于“产权”的“追求”,需要购买商品房。“我们的生活观念、习惯,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家庭文化给的熏陶,有这样一种观念,一个人能不能稳定、立业,前提条件一定是安居,而安居的最大条件就是有自己的房产。”邓晓盈认为,目前我们的租赁市场的不规范、不诚信问题决定了租房并不能带给人“安全、稳定”的感觉,只有拥有自己的“产权”才能获得“安居”的状态,在保障房尚不能足量保障的情况下,有条件的人群还是需要购买商品房。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改善性住房需求。邓晓盈认为,购房者中还有一部分就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购买住房的人,在限购令下“以小换大”“以旧换新”,他们对于住房的需求从保障生存变为追求舒适的生活。

  保障房与商品房“两条腿走路”

  如果跳出现在房地产市场的现状,站在国家“保障民生”的角度来看,邓晓盈认为房地产市场的格局正朝一个好的方向转变。

  “我们上半年统计的保障性房的开工率不到30%,但是我们这段时间的统计显示这个指标已经达到70%,从30%到70%的比例,真是有点跨越式的提高。”邓晓盈表示昆明保障房的开工速度十分惊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她希望能在一段时间后看到保障房陆续进入市场。

  “这对很多需要住房的普通群体来说,增加了一个选择渠道。”邓晓盈说。

  与此同时,保障房进入市场将改变目前房地产市场产品较为单一的格局。“对于房地产市场格局,一块是商品住宅市场,一块渠道是保障住房市场,这是必然的趋势。”邓晓盈表示,要完成这种格局在时间上各个城市会有所不同,从实际情况来看,昆明可能要3年甚至4年时间、在十二五期间完全形成这个市场格局,而且比例能够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比如商品房市场占50%,我们的保障性住房市场也占到50%,这当中经济适用房占10%,公租屋能够占到30%,廉租房也能占到10%,这样一种格局出现的话,对这个市场来说就是比较合理健康的。”邓晓盈说道。(记者 刘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