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政协常委:保障房不够 房价“野马”难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山东政协常委:保障房不够 房价“野马”难驭
2010年01月25日 15:28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4日,省人大代表、山东平安建设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邹景泉,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副主委宋传杰,做客本报和大众网联合打造的“突破2010——两会直播室”,接听热线、解答问题,和读者、网友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供不应求,今年房价难下降

  今年年初,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新政,许多买房者也因此放慢脚步,选择了一种观望的态度,“2010年,房价走势是否会出现新拐点?”通过大众网参与两报直播室的不少网友都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邹景泉认为,目前房地产业观望氛围更加浓厚,与去年下半年有段时间的突进相比,现在房价上涨总体步伐放缓,很可能出现拐点。“不过,我省济南、青岛等地房源供应仍然偏紧,观望者多了,何时出现拐点不好说。”

  “决定房价的因素很多,今年的房价是涨是降,幅度有多大,仍是个未知数。”宋传杰表示,房价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确定的,一是成本,二是供求关系,三是政府政策。只要地价持续升温,房价下降就比较困难。

  宋传杰还认为,就目前的市场大环境来看,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四五十岁的中年群体都不乏房子的刚性需求者,经常是开发商的房子还没盖起来,期房早已销售一空,“今年的市场现状仍然是房源供不应求。”宋传杰说。

  地价畸高,国家调控受考验

  地价已成为房地产成本的最重要的部分。邹景泉介绍,目前楼房建造价格小高层每平方米为1400-1500元,多层住宅为1100-1200元,配套等建设费每平方米几百元,剩下的部分地价占了大头。

  2008年、2009年这两年,来济南拿地的外地开发商不少,这使城市地块价格在土地拍卖过程中被推高。参与竞拍的开发商多了,地价被拉高,是市场行为,政府想控制最终的成交地价很难。

  “目前,省内一些城市也多少存在一些开发商囤地的现象,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开发商拿地后的具体开发期限,使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邹景泉说。

  宋传杰也认为,地价从前几年占整个房价的20%-30%,到现在成了占40%-60%,甚至50%到70%,房价下降困难重重。

  “政策调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房价,但是直接政策的作用不大。”宋传杰说,政策调控分为直接政策和间接政策,直接政策就是政府直接要求开发商不涨价,其成本多少要核算公布。间接政策比较多,像现在通过税收来调整,要开征第二套房子的房产税,每套房收10%,这样就会把一些投资者的买房需求压制下去。

  加大保障房建设平衡房价

  宋传杰认为,抑制房价,让老百姓住得起房,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政府出钱建足够多的保障性住房,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

  “如果房源多样,大学刚毕业没有财力的可以先去享受公租房,实在困难的去住廉租房,如果现在有收入、又买不起商品房,去享受经适房,这样就把原来大部分挤在商品房队伍里的人层层分离。”宋传杰说,这就会使原来扎堆买商品房的那部分消费者减少,反过来又影响了商品房的供求关系,让房价回归理性。

  邹景泉也认为,当保障性住房在城市中达到一定规模,便可以起到平衡房价的作用。“举个例子,假如政府在城区某地块建起一大片经适房,定价4000元每平方米。该地块周边楼盘的开发商就会考虑,我如果定价高了,房子能不能卖出去。许多发达国家都有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政府供应房,我们政府方面也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让买不起商品房的居民有更多的居住选择。”

  “每年政府都会从房地产业获得很大的收入,土地出让拍卖、各种税收等。这个收入源于房地产,应该再反哺房地产,反哺点就在保障房这一块。各地政府应该算一算,过去的一年,从房地产业收了多少钱?这些钱里究竟拿出多大比例用作保障房建设了?修马路、架立交、建地铁是政绩;建保障房更是能得到老百姓支持的很好的政绩。”宋传杰说。

  要鼓励开发商参建保障房

  宋传杰还表示,政府除了加大投入,还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建保障房也是一种公益事业。对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企业,可以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综合性奖励,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带五带十的作用,如你捐了一千块钱,你这个月是五千块钱,你把捐款证拿回来之后,你纳税的基数是四千块钱,你就可以得到一些优惠。”

  而邹景泉代表建议,目前,济南等地政府进行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就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可以在回迁、拆迁安置房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经适房、廉租房提供给部分困难群众。”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