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千万元买12栋老宅 建"徽园"捐给国家(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个体户千万元买12栋老宅 建"徽园"捐给国家(图)
2009年11月05日 14:38 来源:燕赵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已复原的“大夫第”三进“步步高升”格局,面积600多平方米,系明末清初所建,是刘喜乐花70多万元买来的。
老宅木雕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1月3日下午,深秋的第一场雪还没完全融化,保定人刘喜乐在保定市植物园内的“秀水徽园”工地上巡视着,生怕哪栋老宅给漏湿了。

  为抢救那些有着精美木雕的徽式老宅,刘喜乐掏光上千万元家底,千里迢迢将一栋又一栋老宅买下、搬回、复原,他说,他要建座木雕博物馆捐献给国家。

  个体户迷上收藏

  刘喜乐是土生土长的保定人,今年48岁。凭着精明和胆大,借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刘喜乐在商海中左右逢源。从1983年开始,他先后从广州倒腾过服装、电器,开过印刷厂、饭店,搞过旅游公司,还经营过酒吧、美容院等。经过多年打拼,年过不惑时他已拥有多家企业、身家上千万元。

  得益于从小生活在浓厚文化氛围中,刘喜乐很早就对收藏文化情有独钟。经商后有了经济条件,他开始自己收藏,从玉器、瓷器到名人字画,收藏品种很是丰富。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痴迷上木雕。美轮美奂的图案、精巧的雕工,以及木雕本身所承载的厚重传统文化,让刘喜乐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几年过去,他收藏的各种年代、不同种类的木雕已有近万件,存满了四个大库房。“有人收藏是为了赚钱,我收藏木雕纯粹是因为喜欢。不管经济上有多困难,我一件木雕也没舍得卖。”刘喜乐说。

  敬佩徽商抢救老宅

  商海弄潮多年,刘喜乐对商道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我能体会到徽商当年的不易,更敬佩他们虽身在商海,却还能保持大儒大雅,形成独特的徽商文化。”为此,他曾多次到徽商故里探源,甚至重走了一趟当年徽商的古商道。

  因为敬佩徽商,刘喜乐爱屋及乌开始留意收藏徽式木雕,也因此在当地交了很多朋友。

  2002年8月份,一个朋友给他打来电话说,古徽州一带一偏僻村落有栋老房子要拆,里面有很多精美木雕作品,刘喜乐匆忙赶往安徽。当刘喜乐提出要买下这栋即将被拆毁的房子时,才知道事情并非那么简单:由于年代久远,这栋房子涉及到村内30多户的利益,只能逐家谈。好不容易这家谈妥,那家又反悔了,最终还请示了当地文物部门批准。往返安徽三次,花费近一年时间后,这栋房子才被刘喜乐买了下来。

  经查族谱和古建专家鉴定,证实这栋老宅系明中期所建,已有400多年历史。这家明清两代共出过三个进士、一个翰林,村里人都叫它“翰林第”,屋内的梁都是少见的“官帽梁”。虽然年代久远,但屋内木结构仍然保存完好,尤其梁柱上一对鱼身龙头木雕贴金“鳌鱼”,熠熠闪光透出霸气。这让花了数十万元的刘喜乐中了头彩般兴奋不已。

  千万元买回12栋老宅

  “翰林第”买下来了,如何运回保定又成了大问题。

  刘喜乐介绍说,徽式古建筑都是外面砖垒马头墙,包着里面上下两层的木结构。木结构是实际的承重部分,由传统的卯榫结构连接在一起,看不到一根钉子。如何才能将经历了400年风雨的老房子搬回1600多公里外的保定,还得保证恢复原样呢?带着问题,刘喜乐专门到北京请教了古建专家,得知必须给每个构件按拆卸顺序编号、摄像,才能保证复原时不出差错。回到安徽,刘喜乐专门购买了摄像机,请来会当地传统手艺的老木匠,历经一个月完成了拆卸。山路崎岖,大车不能通行,近千个木构件只能用机动三轮车往山外倒,最终装了两辆大货车运回了保定。

  为了让老房子有安身之所,刘喜乐专门租用了保定西郊毛纺厂2000多平方米的库房,仅租金每年就有11万元。

  此后,刘喜乐一心扑在抢救那些徽式老房子上。为了筹措资金,他先是动用家中存款,而后变卖字画等藏品,最后把自己的企业也都转给了别人。几年下来,刘喜乐已经投入了近千万元家底,抢救回十二栋徽式老宅第,年头最早的是明中期的“翰林第”,最晚的是清晚期的“槐隂第”。最大的一栋有600多平方米,最小的300多平方米。

  建“徽园”捐给国家

  刘喜乐说,随着自己搬回的老房子越来越多,如何存放又成了问题。2000多平方米的大仓库已存放不下,而且不利于保护。看着仓库内堆满的木雕构件,刘喜乐突然冒出了个大胆想法:何不用这些老房子,建一个本身就是展品的木雕博物馆,这样近万件木雕也就有了安身之所。

  刘喜乐找到保定市园林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正在建设的植物园内复原自己抢救回的老宅第,建成一座徽式木雕博物馆,供市民免费参观游览,最终免费将整座博物馆捐献给国家。保定市园林局领导大力支持,在植物园东南角划出50多亩地建木雕博物馆。

  如今,刘喜乐的十二栋老宅第正在复原中。由于传统工艺复杂,只能请来安徽当地的老木匠,按照编号逐步拼接。几位收藏界“大鳄”看中了他收藏的老房子,几次出高价要买走,他都一口回绝了。

  一路走来,刘喜乐说他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我儿子现在很有意见,但若干年后他会明白我是对的。我只是想做成一件事:建一座木雕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捐献给国家,名字就叫‘秀水徽园’。”端详着深秋阳光下那些复原的老宅第,刘喜乐眼里满是憧憬。 本报记者 汪洋 文/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