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州炒房客在长沙一次买房20套 投下3000多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一温州炒房客在长沙一次买房20套 投下3000多万
2009年11月19日 09:51 来源:红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于是,他将那段时间的投资状态称为蛰伏。2009年楼市回暖,温州炒房客又如同鲢鱼一样,呼朋唤友重新游进楼市。

  2009年10月底,只是一次坐车的顺便路过,让老郑和两个朋友瞄准了长沙,在两个楼盘一口气投下3000多万。

  尽管才38岁,却喜欢记者称他为老郑,他觉得这样亲切。这次来长沙,别人帮他们订了喜来登,他在住了一晚之后悄悄退掉,“温州人在当地很攀比,在外面很节俭。”

  “上个月底从杭州去张家界和凤凰玩,就和几个朋友来长沙看看楼盘。”老郑说这是一个习惯,“每次出门都要赚个路费钱”。

  按照一贯的风格,老郑和那个带他炒股的朋友,只花了2天时间就在郡原广场定下一个1000多平方米大的门面,总价2000多万元,在湘江世纪城,买下20多套房子。

  “我们动作很快。一般都不听售楼人员讲,看一眼就定下来。”老郑说。

  “投资看大势、看价格。看准了,一些细节就不会多管。”老郑表示。手拿地图,在售楼部随便转悠,基本不听售楼人员的介绍,就下手买房的人基本上是温州炒房客。对于这种闪电般的速度,江湖上有一句话形容:“温州人买房如买菜”,特狠。

  对于在长沙投资房产,老郑在QQ里郑重地告诉朋友,“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郡原广场的商铺,老郑已经成功租给了一家银行,7%左右的年回报,而湘江世纪城的房子,老郑表示自己5年内不会来看,如果5年时间不涨,那就再等5年。对于眼下的“房价洼地”长沙来说,开发商显得爱恨交加,而老郑却认为对炒房人来说是契机。这种契机显然要从长线来看。

  一位手握多套温州人几年前在长沙所购房源的中介告诉记者,温州第一批在长沙炒房的人,基本上都还没赚钱。老郑同样知道这件事:“在长沙买房如同买大盘股,要放在手里耐心等待。”

  老郑说,温州人做长线的都愿意来长沙,“在长沙买房长期看很划算。政府鼓励买房,按大方向来说,10年左右时间,长沙先期房价低的优势就会完全显现。”老郑以自己为例,所买的房子每年约10%的增值速度,买房有补贴、7折房贷以及团购等优惠,“我判断五年后这里能上7000多元的单价,也就是现在武汉的房价水平。”

  事实上,老郑起先想投资的物业是单身公寓,但是转了一圈都没找到好的房源。老郑建议,单身公寓一定要买A类地段,或者买楼下有大超市这样的地方。但是单身公寓有个缺陷,从5000元到1万元阶段涨很快,但是超过1万元,涨势会停滞。而在考察了长沙的别墅市场之后,老郑判断还要10年才能起来,于是决定“这5年做大众化住宅,后面进入长沙顶级别墅市场”。

  要么买最好的,要么买最大众化的。老郑在长沙的切入点是湘江世纪城:“眼下长沙80-120平方米的房子最好销。为5年后出手着想,我买的都是130多平方米的房子。”投资商铺则是他的一个规定动作:“商铺是稀缺资源。我用商铺出租的固定收益还买住宅的按揭款。商铺也是长线。”老郑的资金分配比例是,40%资金买铺,60%买住宅。

  别人眼里兜里装满钞票的财神爷,也搞按揭?“按照首付两成的比例计算,炒房是用一元钱做五元钱的生意,一年涨6%,就是赚30%。要尽量用小资金去撬动大收入。”此次来长沙投资,老郑买商铺是全款,而买住宅则是按揭。“温州人投资房子都是把钱全部花光。我只留20万、30万做周转。够用就可以了。”

  在温州,宝马、奔驰如家常小菜,但是很多开这样车的人却在当地买不起一套房。“把自家的房子卖个400来万,到长沙100万买套很好的房子,买个豪车,买个商铺,每年六七个点的回报,可以提前养老。”老郑笑言。回去后,老郑决定要在杭州先抛出一套房子。这套房子的钱到手之后,“又可以买10套房子”,过段时间再来长沙。

  1.到一个地方看菜市场、看出租车、看娱乐业,看当地的消费物价。

  2.炒房的最好顺序是,在一个长沙这样的市场,先炒单身公寓。这种房子往往开始时涨速飞快,后面因为租金涨幅慢等缘故,就很难再上一次台阶。而大户型则倒过来,后面增值更厉害,最后炒别墅。

  [炒房客素描]

  温州投资客特质

  1.节俭:老郑说,他们到北京住如家。温州人在本地很讲究攀比,在外面蛮节省。

  2.转型:温州人第一代做实业,第二代炒房,老郑转型做慈善,还到贵州支教。

  3.实在:温州人笃信一条,只有自己有实力了,别人才能听你的,才能做想做的事情。

  4.抱团:作为中国犹太人,某种程度上,情谊是温州人能将群体生意做大的关键原因。老郑在杭州帮人投资了5套房子,帮对方两年赚了500多万。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邵中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