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马来西亚人的上海炒楼经:只买对的不卖对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一位马来西亚人的上海炒楼经:只买对的不卖对的
2010年02月20日 16: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2月20日电 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外国人在中国投资有何高招,40多岁的马来西亚人邓广坚总结的一句话是:炒老房子是有学问的,因为在房地产投资里,永远要记住一点,就是“只买对的,不卖对的”。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出的文章指出,40岁刚出头的邓广坚来自马来西亚,16年前就到上海来打拼。那时候的他,是标准的“香蕉人”:外表是黄的,骨子里还是白种人,华文不会说也不会写。而当时的上海,没有麦当劳和肯德鸡,城市的色彩也单调乏味,甚至还限制外国人在外租房。所幸,他是个性乐观的人,因为看好上海的发展,看好它的向前向上发展的潜能,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十几年之后,上海有了股票交易所,有了金融贸易区,还涌现出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大厦。

  很多上海人争相从狭窄脏乱的石库门和老洋房搬出来,搬到配备了空调热水和24小时保安系统的现代居室。而邓广坚却跟他们不一样,他不仅自己要住在老房子里,还做起投资老房子的生意来。

  邓广坚目前所在的地方,当年是法租界的地盘。房子建于1924年,名为The Belmont House,今天又称小黑石公寓。离它不远处,就是热闹摩登的淮海中路。如今,上海小黑石公寓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其中的三分之一,都是邓广坚的房客。

  这座折衷主义风格的老建筑,原是洋人公寓,解放后被收归国有,一度成为政府高官的府邸。邓广坚介绍说,当年的住户中,一位是上海市的副市长,还有一位是同济大学的校长。尽管整幢大楼年久失修,显得有些脏乱不堪,但公寓整体保存得还是相当完好。据说,留存至今的储藏室的门把手上,还刻有一个B字,以显示房主的不凡身份。

  问他为什么喜欢老房子。他的回答很简单:老房子让人有激情。而从投资的角度看,炒老房子也是有学问的。

  他说,父亲曾告诉他一句话:在房地产投资里,永远要记住一点,buy right, not sell right。翻译过来,就是“只买对的,不卖对的”。

  那么,什么是“对的”呢?在邓广坚看来,“对”字包含了两点:一是供需关系,一是地理位置。

  他说:“从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来看,老房子会越来越少,而相对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中国人不是强调‘物以稀为贵’嘛,这很好解释,你看,卖的少,买的多,一定会涨价,而买的少,卖的多,价格就一定会跌。”

  此外,绝大多数老房子,都是位于闹中取静的黄金地段,它们只会增值不会贬值。

  因此,尽管近两年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老邓仍然坚信好房子的价值,仍然在不断物色新的老房子。

  对于邓广坚买了这么多价值连城的老房子,钱从何而来的问题,“基本上是银行贷款,我自己可以不用出一分钱。”他笑着说,“我现在是房奴。”

  他说,我可以帮你算一笔账。假设你有300万的资产,现在有一套300万的房子,你是一次性付清,然后不吃不喝呢?还是先付100万首付,然后用剩下的200万去做其他投资?

  好吧,假设你够财大气粗,一次性付光了300万,然后你把房子以每个月2万多的价格租出去,就算你够幸运,租金年入30万,这样你的收益就是10%;或者,你还可以首付100万,贷款200万,同样的,假设你年收入30万,那么你的收益就是30%。这样算下来,老邓的租金完全可以用来还贷款,甚至好的时候,付完贷款还能月余1万8000元。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邓广坚和投资伙伴手里还有一笔固定资金,这笔钱,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动用的。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