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仍可三成优惠 业内支招巧用房贷产品省利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房贷仍可三成优惠 业内支招巧用房贷产品省利息
2010年01月11日 15:35 来源:信息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去年底,银行将收紧二套房贷风声四起,不少国有银行将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提高至四成,并执行基准利率甚至上浮10%,但仍有股份制银行可享利率优惠,市场认为房贷政策或在元旦后日渐明朗。近日,记者从广州多家银行了解到,银行二套房贷政策未现明显收缩,尽管各银行间在政策执行上仍有差异,但部分银行仍可享受首付三成,利率下浮30%的优惠。如果符合改善型住房标准,银行还可根据借款人条件,首付两成或三成,利率下浮30%。

  对于近日有消息称,二套房贷将进一步收紧,广州多家银行均表示,目前尚未接到最新的消息。某国有银行人士表示,政策未落实前,银行放贷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偏紧。

  利率最多可下浮30%首付3~4成

  记者从广州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申请二套房贷款首付多执行3~4成,利率最多可下浮30%左右。

  “目前二套房贷首付最低三成,利率最多可以打7折。”建行有关工作人员表示,记者也从工行、中行了解到,其要求二套房贷首付比例为四成,中行利率可以下浮30%,工行则要上浮10%,而农行则可执行首付三成,利率下浮29.9%。

  股份制银行也大多可执行首付三成,利率下浮30%,光大、民生银行则要求首付四成。外资银行中,渣打、花旗则要求最低四成,渣打利率可打7.5折,花旗则要根据借款人情况酌情下浮,恒生银行则要求首付最低三成。

  改善型住房利率下浮首付2~3成

  对于属于改善型住房贷款的市民来说,则不必过于担心。记者了解到,改善型住房贷款大多可享受首付2~3成,利率下浮30%左右的优惠。

  据了解,银行对于改善型住房的界定则各有标准,如中行标准为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9.22平方米就可视为改善型住房,而光大银行则规定第二套房的面积低于144平方米,就可凭相关证件申请改善型住房贷款。

  在政策优惠方面,银行对于改善型住房并非统一执行首付二成、利率下浮30%的首套房待遇,如中行改善型住房首付要求三成,利率可下浮30%,渣打银行则利率最多打7.1折,能否贷到八成还要看个人资质情况。

  银行二套房贷将进一步收紧?

  日前有消息称,银监会就二套房贷的相关政策向国有大型银行征求意见,拟将二套房贷的首付比例提高至50%,利率提高至基准利率的1.1倍,并且将各金融机构自主决定房贷利率的权力收回。

  广州多家银行均表示,目前尚未接到最新的消息。二套房贷是否会进一步收紧?日前,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明确表示,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包括严格二套房信贷等政策,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这是政府部门首次表态二套住房政策。

  不过,某国有银行有关人士则表示,银行也在等政策的最终落地,政策未落实前,银行放贷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偏紧,但也未出现往年银行的突击放贷现象。“现在楼价这么高,成交量低迷,不少人担心房地产泡沫会破灭。”上述人士说,银行贷款量目前没有明显增加,每天业务量也仅有8单10单左右。“银行在审核上趋于严格,不像去年只要有申请,大多都能获批。”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

  精明提醒

  巧用房贷产品节省利息

  银行业内人士提醒,申请房贷在货比三家的同时,建议巧用房贷产品来节省利息。目前,银行推出的房贷产品包括深发展的“气球贷”、“双周供”、“循环贷”、工行“存贷通”、渣打银行“活利贷”、招行“随借随还”等。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房贷产品利率都一样,仅有“气球贷”等少数产品可降低贷款利率,其具体操作方法是贷款利率为3年或5年期短期利率,但月供为15年或30年的水平,相比普通贷款利率低了不少,供房压力也随之减少。

  另外,“双周供”、“循环贷”、“存贷通”、“活利贷”等通过改变还款方式,缩短还款期限来节省利息。如“双周供”一年还款26期,每期还款金额为月供的1/2,相当于每年多还1期,30年还款期可节省利息21.7%,还款期减少5~6年。而“活利贷”则是通过将闲置资金存入还款账户,作为提前还款,直接抵扣贷款本金,如贷款100万,每月存入3000元,一年3.6万元可用于抵扣本金,贷款利息也就随之减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